慈善作品“拼布感動中國”究竟該歸誰?
耗時兩年,由一千五百多人參與創造的慈善拼布作品《拼布感動中國》亮相后,作品歸屬權成爭議。究竟該歸誰,這其中涉及諸多法律問題,而無論是公益組織還是參與公益項目的社會人士對此都缺乏相關認識。
責任編輯:張玥晗
《拼布感動中國》展覽現場。
(本文首發于2019年4月25日《南方周末》)
耗時兩年,由一千五百多人參與創造的慈善拼布作品《拼布感動中國》亮相后,作品歸屬權成爭議。究竟該歸誰,這其中涉及諸多法律問題,而無論是公益組織還是參與公益項目的社會人士對此都缺乏相關認識。
2018年12月7日,一件耗時兩年,由一千五百多人參與創造的巨型慈善拼布作品《拼布感動中國》在第四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首次亮相。
作品本來應該隨后進行慈善義賣,所得款項用于幫助困境兒童,沒想到隨后幾個月,主辦方之一上海美麗心靈社區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美麗心靈”)與J0J0拼布研習室卻就作品的所有權一直爭論不休。
“美麗心靈”保管了作品,稱公益作品“屬于社會公共財產,慈善組織依法享有管理權”,而J0J0拼布研習室卻認為“沒有任何捐贈協議,‘美麗心靈’把1500人辛辛苦苦做的拼布藝術品以‘慈善’的名義‘搶’走了”,要求歸還。
《拼布感動中國》究竟該歸誰,這其中涉及諸多法律問題,無論是公益組織還是參與公益項目的社會人士都對此缺乏相關認識。
作品被基金會帶走
手造博覽會開幕當天,12米×3.8米的《拼布感動中國》位于展廳邊緣,并未成為展會焦點,但前來參觀的人仍然絡繹不絕。
拼布志愿者翁曉敏和樓幼妹都到了現場,面對媒體的采訪,翁曉敏比劃著作品上方深色的一塊,“這里,這里到這里都是我們做的”。
兩年前,2016年11月,以第二屆上海手造博覽會為契機,由上海手造博覽會主辦方、JOJO拼布研習室、“美麗心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聯合發起了慈善活動“拼布感動中國”。
該活動歷時2年,售出材料包2300余份,收到捐贈的萬花筒作品近1596件(9576片三角形小片),來自全國各地,由JOJO拼布研習室聯合分布在全國的志愿者一起拼接而成。
翁曉敏給自己和家人購買了5份材料包,捐出小塊作品的同時,她還負責最后的拼接工作,趕制了約為一米八乘兩米八的一塊拼布。
2018年12月9日下午,手造博覽會即將閉幕,三百余家展商忙著撤展打包,展覽所在的上海世博展覽館遠離中心城區,一旦錯過展會的物流車輛,就再難找到車輛拉貨了。
一段時間以來都在為拼布忙碌的南京藝術學院老師、JOJO拼布工作室負責人喬爽正在收拾、準備撤展,卻得知拼布作品已經被“美麗心靈”帶走了。
喬爽隨后與馬莉溝通一小時后未果,她打電話給另一位主辦方——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負責人楊文新,楊文新建議作品可以讓馬莉先帶走,后續再溝通。南方周末記者就此聯系楊文新求證,多日未獲回復。
拼布大作品位于工作室展位的后方,等到志愿者潘鑫再去時,它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