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長大后,為什么時間會越過越快?

為什么童年時光會顯得如此漫長,而長大之后時間就越來越快呢?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一個世紀,最新的解答是:隨著人年齡變大,眼睛的生理特征出現退化,老年人一天之中比年輕人接收了更少的圖像,所以會感覺時間過得更快。

責任編輯:朱力遠

成都玉泉幼兒園老照片,這幾乎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幼兒園生涯的集體回憶。 (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4月25日《南方周末》)

為什么童年時光會顯得如此漫長,而長大之后時間就越來越快呢?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一個世紀,最新的解答是:隨著人年齡變大,眼睛的生理特征出現退化,老年人一天之中比年輕人接收了更少的圖像,所以會感覺時間過得更快。

童年記憶里,那些漫長的時光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對比下你現在的年齡,你是否也感覺到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了呢?但事實是,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這些時間長度并沒有變化。

那為什么會有這種偏差?這個疑問其實歷時已久,回答這個問題的嘗試也至少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并涌現出了大量解釋。2019年3月,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阿德里安·貝揚(Adrian Bejan)的最新解釋是:你老了。

時間變快的物理解釋

在他看來,人感知到的時間是由一系列圖像構成的,也就是自然存在經由感官刺激人大腦之后的反射,隨著人年齡變大,眼睛掃視頻率等生理特征退化,人感知到的影像也就變慢了,大腦對時間變化的感知正是通過圖像的變化,當這些慢了之后,老年人一天之中比年輕人接收了更少的圖像,所以會感覺時間過得更快。

他將這種圖像信號的傳遞過程大致分成兩個層面,首先,眼睛以一定時間間隔掃視現實世界;然后,信號從外部傳感器開始以一定的速度(V)通過身體長度(L)進入大腦。

“身體長大會導致從眼睛到大腦的路徑長度變長,還會導致眼睛掃視頻率降低以及路徑退化,”阿德里安·貝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正是由于這兩種身體特征會隨著年齡變化,感知到的圖像變化速度會降低?!?/p>

在這個過程中,路徑退化意味著信號到達大腦某個點的路徑變得更復雜,這些綜合起來導致速度降低,所需時間更長,處理更少的圖像。

這一研究發表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為《歐洲評論》(European Review)的跨學科期刊上,分析是基于整合文獻中對這一現象的大量觀察。

盡管面對的是一個更像心理學的問題,但正如這套頗像電子處理器的分析模式所透露的,阿德里安·貝揚其實是一位機械工程領域的科學家,1970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博士學位時做的是熱力學研究。這套分析思路被統一在他所提出的一個名為“構造理論”(constructal theory)的物理學理論中。

他的構造理論提出,一個有限系統只有當它能夠根據流經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