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種“一龜難尋”,養殖類難辨來源

在可長達400年壽命的“鱉生歲月”中,蘇州動物園這只九十多歲的雌性斑鱉還是姑娘。它本來被寄予希望,通過人工授精繁衍出后代。但2019年4月13日,它在人工授精失敗后不幸離去,全球只剩下三只斑鱉。

發自:上海、廣州

責任編輯:汪韜 實習生 薛子韜

2016年,越南河內體重大約200公斤的斑鱉標本展出。繼蘇州動物園的斑鱉人工授精不幸離去后,全球只剩下三只斑鱉。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4月25日《南方周末》)

“野生的金頭閉殼龜、百色閉殼龜幾乎都在高端玩家手里,在野外想抓都抓不到。在安徽、廣西和越南邊境,當地居民還會訓練專門的獵犬,設置復雜的陷阱來捉龜?!?/p>

野生龜一般在微信群或者QQ群交易,賣方會通過快遞發貨,把龜鱉放在保鮮盒中,鋪上濕苔蘚,還會挖洞供烏龜呼吸。

在可長達400年壽命的“鱉生歲月”中,蘇州動物園這只九十多歲的雌性斑鱉還是姑娘。它本來被寄予希望,通過人工授精繁衍出后代。但2019年4月13日,它在人工授精失敗后不幸離去,全球只剩下三只斑鱉。

在研究者眼中,類似的悲傷故事才剛剛開始。

斑鱉體重可以達到100公斤,屬于大型鱉類。在野外,另一個大型鱉類——黿,在國內已經找不到一個健康種群;中型鱉山瑞鱉,非常稀少;小型鱉小鱉,偶爾發現個別;亞洲特有的百色閉殼龜,幾乎為零。

商販眼中則是另一串數字。無論野生還是養殖,黿:早年不識貨當肉賣,現無價無市;山瑞鱉:100元左右一斤;小鱉:經濟效益不高;百色閉殼龜:6萬-8萬元一只。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龜鱉消費國和養殖國,斑鱉的悲劇暴露了公眾對于龜鱉認知的分裂。一方面分不清鱉和龜,除了“王八”,叫不上它們名字;另一方面,延年益壽、入藥、滋補、占卜、鎮宅……對所謂的“龜文化”又拼命追捧甚至炒作。若再不重視保護和嚴格監管,這背后的代價,將是一個個斑鱉悲劇。

“幾乎都在高端玩家手里”

“一龜難尋”,這是理播動物保護中心負責人李波對野生龜鱉的形容,“能抓到原生龜類基本和中彩票的概率一樣”。

很多人以為“龜”泛指同一類動物,其實,在爬行綱龜鱉目下,還有不同的科,如最常見的烏龜屬于潮龜科,而斑鱉則屬于鱉科。

1998年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提到,龜鱉類動物有36種,其中3種野生絕跡、8種極度瀕危、16種瀕危、2種易危、7種缺乏數據。

2000-2018年,全世界的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杜秋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