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電商進入電影產業后,沒有創造出真正的票房
9.9元或者29.9元的價格,會把一部精心制作的、有美學追求的電影變成賤價貨。
責任編輯:宋宇
9.9元或者29.9元的價格,會把一部精心制作的、有美學追求的電影變成賤價貨。
李天鐸
大約1992年,學者李天鐸、葉月瑜和鄭樹森一道提出“華語電影”概念。他們“希望能讓大陸學者、臺灣學者坐在一起,從語言共同體的角度來談論華語電影”。二十多年間,時代背景和產業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認為這個概念已經不存在了。
李天鐸很早就參與亞太影展、金馬獎等電影活動,對電影實務、學術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得非常深厚。2019年4月26日,他于北京電影學院的講座中繼續強調: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不能僅靠票房促動,關鍵在于結構鏈的掌控。
在較早的訪談中,李天鐸向南方周末闡述了他的長期觀察,包括“華語電影”、配額制,以及互聯網企業帶來的利弊。
現在不大提“華語電影”這個概念了
南方周末:經過這些年發展,你認為“華語電影”概念還存在嗎?
李天鐸:提出“華語電影”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當時港臺觀眾會看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欣賞《菊豆》《霸王別姬》,很多大陸觀眾喜歡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還有許多觀眾喜歡臺灣地區“新電影”。香港電影不用說,在大陸和臺灣都非常流行。觀眾會發現電影中的價值,相互觀看、欣賞和交流。我們提出“華語電影”后,學人們聚在一起,有共通的文本可以探討。但今天大陸的電影在臺灣沒有太多觀眾,目前賣座最好的《唐山大地震》也只賣了600多萬臺幣,(約合)120多萬人民幣,還不如這部電影在北京某個影院的收入。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香港?!稇鹄?》在內地的票房很強,單體市場票房創造的收入可以擠進全球前五十強,在香港的票房卻不盡理想。差不多的情況也發生在內地,觀眾現在也不怎么看香港電影了,《一念無明》這樣的電影,內地票房只有一兩千萬。香港電影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