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降臨背后:手機產業接連爆雷,曾經的白馬到底怎么了?
在手機產業走向洗牌的這幾年,產業鏈廠商同樣面臨著新舊產品更迭、技術升級換代等一系列壓力。
發自:深圳
責任編輯:賈紅輝
在手機產業走向洗牌的這幾年,產業鏈廠商同樣面臨著新舊產品更迭、技術升級換代等一系列壓力。
“轟隆??!”
4月底的華南大地,雷暴連綿。與之呼應的,是二級市場上陸續發布財報的A股上市公司。
不約而同地,多家行業知名上市企業接連突然跳票,否認此前的財報、業績快報,乃至于直接打臉之前對投資者的公開回答。曾經的大白馬康美藥業、康得新、歐菲光們一夜之間,換了天地。
不過這其中也有不同,康美是坐實了此前財務造假.。而歐菲光的表現,則是手機產業鏈發展的其中一個縮影。
21Tech初步梳理發現,在A股主要手機產業鏈上市公司中,突然業績變臉的并不止歐菲光。代工企業卓翼科技、核心部件廠商星星科技均在正式披露年報時,“打臉”此前的業績快報;IC封裝廠商晶方科技、核心部件企業奮達科技則是在近期由于業績表現不佳,遭到交易所監管問詢。
這些企業到底怎么了?
歐菲光突然“變臉”
大多數人可能對歐菲光這家企業并不熟悉。但在手機產業鏈中,這無疑是一家大白馬股。
2016年通過收購索尼在廣州的鏡頭工廠,歐菲光得以進入蘋果產業鏈。也為華為、OPPO、vivo、小米等核心安卓廠商提供攝像頭模組在內的核心零部件。
說來這家企業對“取名”似乎有些執念。在2017年12月以前,公司叫做“歐菲光”,此后曾改名“歐菲科技”,但在今年1月再度改名回“歐菲光”。公司對此的解釋是:光學業務占比持續提升。
至于加入這一批財務“變臉”大軍的緣由,要從年初發布的業績快報說起。
2019年1月,歐菲光發布公告表示,預計201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39億元,同比增長123.64%。但在4月26日,正式發布的年報顯示,歐菲光201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19億元,同比下降163.10%。
從正100%+到負100%+的增速差異,變臉坐實。要知道就在3月26日,有投資者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詢問公司“請問機構投資者近期持續賣出,是否與歐菲業績不達標有關?”時,官方回復是“公司不會對業績預告區間進行修正”。
年報變臉的同時,歐菲光一季度的業績表現也同樣不佳。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歐菲光同樣處在虧損狀態,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186.86%,虧損約2.57億元。
對此,監管部門反應也很迅速,26日中小板公司管理部旋即對公司發函,要求補充披露五個主要問題,包括:
對年報中解釋的“存貨減值”及成本結算差異的原因,業績快報中未能發現問題的原因和主要責任人,是否通過業績調整進行財務大洗澡情形,年審會計師事務所確定大幅修正業績的時間,2019年一季度凈利潤大幅下降的原因。
公布“變臉”業績后的29日,歐菲光突然宣布臨時停牌。公告稱,公司有意引入金融投資類國有背景戰略投資者成為大股東,將存在控制權變更。公司指出,此事項“涉及有權部門事前審批”,存在不確定性。
對此,有投資人認為,這次的業績變化,或許是歐菲為引入國資股東進行“混改”的其中一步。
這一觀點尚不可考,不過作為手機制造業的“大白馬”,歐菲光并非質地不佳,目前也并未顯示出有明顯的財務造假行為。
在2018年下半年,國資就出手“扶持”過一些類似企業,比如手機顯示觸控廠商合力泰。
對于去年“變臉”的原因,公司在財報中解釋為: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對2018年末存在可能發生減值跡象的資產進行了全面清查和資產減值測試,其中與存貨相關的跌價準備計提和成本結轉合計24.37億元,并計提壞賬準備7510.21萬元,導致實際凈利潤與預告產生差異。
這里提到的合計金額,與兩次業績披露的差異數據十分接近,也即公司認為主要的“鍋”在于存貨。
年報顯示,光學產品是公司的收入主力,且增速強勁;而觸控類產品增速偏慢;智能汽車產品增速快,但目前貢獻偏低;生物識別產品是唯一收入下降的業務。
具體來看,2018年公司攝像頭模組總出貨量為5.51億顆,單攝模組產品出貨量仍維持著較大比重,但多攝模組的業績貢獻已經慢慢顯現。
壓力可能來自觸控和生物識別產品。2018年手機形態變化多樣,手機廠家將重點聚焦在了“屏下指紋識別技術”,以及新興屏幕產品的使用上。產業鏈廠商對相關技術跟進的研發速度和量產能力成為一大挑戰。
據歐菲光披露,其觸控產品綜合毛利率為11.19%。但報告期內,傳統觸控市場競爭激烈,且新客戶新項目的盈利效應暫未顯現,導致觸控業務盈利水平有所下滑。
生物識別產品方面,綜合毛利率12.91%。公司解釋,一方面傳統電容式指紋識別模組從高端機型逐步向中低端機型滲透,產品價格下滑;另一方面,屏下指紋識別模組產品滲透率待進一步提高。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傳統電容式指紋識別模組產能為25kk/月,屏下指紋識別模組產能達到8kk/月。
由此或許可以初步判斷,歐菲光所計提的庫存,主要壓力在于觸控顯示和指紋識別模組舊款產品未來將帶來的減值風險。
4月30日,歐菲光公告披露,2018年度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約18.4億元。具體明細中,存貨部分占比達到85%,計提約15.6億元;損失第二大的為應收賬款,計提1.88億元。
緊繃的資金鏈
其實一年多前,歐菲也因為業績調整進入大眾視野。
2018年1月30日,當時還是歐菲科技的歐菲光將此前預計的80%-120%凈利潤增幅,調降為凈利潤同比增長40%-60%。公司解釋,主要原因為,“基于謹慎性原則,對部分客戶的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損失3億元,導致公司外報凈利潤下修?!?/p>
正是此次拉開了金立手機走向破產的序幕。在收到問詢函后,歐菲科技表示,主要是對金立的應收賬款做計提減值準備,已停止對金立發貨。當時披露的對金立的應收賬款余額為6.26億元。
2017年財報正式出爐后,“樂視”對歐菲的欠款也浮出水面。年報顯示,歐菲科技“對客戶樂視移動智能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及樂賽移動香港有限公司的應收賬款壞賬計提壞賬準備,即1.06億”。
再看2018年財報,目前金立和樂視對歐菲的欠款事項并未完結。
2017年6月,歐菲光針對前述樂視相關主體及賈躍亭,分別向北京高級法院提起訴訟,涉及金額約1.9億元,但審理并未結束。
2017年至今,歐菲光也陸續將金立創始人劉立榮和相關子公司告上法庭,涉及金額6.37億元。雖然相關案件已審理結束,但仍未要回主要欠款。
去年底到今年初,歐菲光曾申請強制執行,據披露,相關高院已通過對主要責任人的銀行存款扣劃方式,追回580余萬元,正在申請將該款項轉入公司賬戶。
由于早在2017年財報中,歐菲光已將相關款項進行了計提,實際上并不會對本次財報披露的數據產生太大影響。
當然,這揭示了在手機全產業鏈“馬太效應”影響下,突遭天降一“雷”將帶來的隱性風險。也一定程度解釋了,為什么包括錘子在內的小型廠商,總是將發貨時間一延再延。
當公司具備足夠的體量規模,就意味著對供應鏈的足夠話語權,對訂單的把控度,以及對不斷革新的手機產業技術變革應對實力的保證。
但這何其艱難?!肮怩r”的背后則公司實際控制人將大部分股權已經予以質押。
據披露,2018年財報發布期內,第一大股東深圳市歐菲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公司約5.24億股,占比19.3%,但其中質押股份約4.57億股;第二大股東裕高(中國)共持3.11億股,質押約2.35億股。這兩大股東均為一致行動人。
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歐菲光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再看盈利能力。年報顯示,歐菲光在2018年光學、光電子元器件制造方面的綜合毛利率為12.32%,同比下滑1.48%。而其競爭對手,相關業務體量相當的港股上市公司舜宇光學,2018年光電產品事業的毛利率約8.4%,同比下滑4.7%。
因此也顯示出,在手機產業走向洗牌的這幾年,產業鏈廠商同樣面臨著新舊產品更迭、技術升級換代等一系列壓力。
“承壓”的手機產業
21Tech統計發現,近日披露年報的手機產業鏈主要企業中,業績突然變臉的不止歐菲光。卓翼科技、星星科技則是另外兩家表現“突出”者。
4月23日,卓翼科技在發布年報的同時,發布了一份《關于2018年度業績盈虧性質發生變化的專項說明》。其中指出,公司此前發布的《2018年度業績快報》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968.87萬元,修正后的數據為-1.03億元;修正后的營業利潤為-1.47億元,同比下降1064.17%。
公司解釋道,主要原因包括,對“投資性房地產”類目計量模式的變化,影響金額約7100萬元;鑒于優化產品線,品質待定品增加等因素,加計原材料減值約2509萬,加計庫存商品減值約2491萬;而由于新員工多,導致人工成本上升、材料消耗增加,生產損耗成本增加約2850萬元,庫存商品報廢成本增加約2666.58萬元。
而星星科技方面,今年2月22日發布的2018年業績快報稱,年內凈虧損8.46億元,上年同期是盈利6661.28萬元。但在4月20日,公司將虧損額度進一步修正到虧損17億元。
據官方解釋,其中涉及計提商譽減值增加4.82億元,補提存貨跌價準備2.39億元,將業績快報時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1.26億元沖回。
星星科技業績顯示出的,就是手機產業鏈廠商隨著行業用材變化而進行業務調整帶來的影響。
據披露,公司已將主營業務從上市初期的手機玻璃視窗防護屏領域,拓展至移動通訊終端觸摸屏領域,以及精密結構件領域。
報告期內,公司對產品業務進行了調整、整合,加強手機視窗防護屏、3D玻璃、結構件的投入和市場份額,收縮減少手機類觸控產品的銷售,并完善觸控模組在非手機類產品的應用等。
21Tech發現,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共列出了49項主要在研的項目,但大部分尚在試生產階段。僅電容式觸控技術、電壓式觸控技術、彩色干膜指紋模組加工技術等屬于小批量生產階段。財報顯示,目前這些項目也并未有能夠將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成果。
拋開是否涉及財務“舞弊”的爭議,手機全行業技術快速地升級換代,導致舊產品盈利能力在迅速衰減,庫存也成為另一重壓力。這可類比3G到4G換機潮過程中,手機廠商庫存顯著拉升的進程。
但新產品往往存在一定的研發周期以及資金、產線等投入成本,對于資金鏈本就緊張的手機制造產業來說,這無疑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卻也是一重機會。
21Tech就發現,以這些業績變臉企業為代表,包括前述晶方科技、奮達科技等遭遇問詢的廠商,普遍存在董事長及其一致行動人有極高股權質押的情形。這就意味著,對于企業未來投入的力度、方向,是從戰略角度,對手機產業掌門人們的考驗。
行業發展到今天,手機廠商在關鍵技術和產品投入巨大的研發之外,廠商聯手產業鏈,通過對未來技術方向的預判,聯合研發產品并量產,成為新的競爭趨勢?!罢驹诰奕思绨颉钡摹笆謾C版”在真實發生著。
放大來說,這與生活中的選擇何其類似。維持自身的技術能力和戰略眼光,并積極與巨頭共生,也是行業變革前夜,更優的應對方式。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