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文化正在拉低我們的審美能力
現場不走心,就算攝術再高超,打卡所拍照片承載的美,也只是人為加工的視覺再現,干癟乏味,與身臨其境的全面審美體驗不可同日而語。
責任編輯:陳斌
游客在印度烏代浦湖邊一處餐館,對著湖對岸拍照爾。
(本文首發于2019年5月9日《南方周末》)
現場不走心,就算攝術再高超,打卡所拍照片承載的美,也只是人為加工的視覺再現,干癟乏味,與身臨其境的全面審美體驗不可同日而語。
你說“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你渴望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買票,辦證,出發,飛越千山萬水,終于抵達目的地,你卻沒怎么看眼前的風景,而是埋著頭,滑動屏幕,眼里只有手機。對你而言,旅行只不過是開通異地流量,換個地方刷手機而已。
人類創造工具,本意是支配它為人所用,但很多時候,工具反向支配了人的行為。旅行有其本來的目的,放松身心、增長見識、審美體驗,自從相機、手機、移動互聯網這些工具普及,旅行就被異化了。
上世紀末,中國那批先富起來的人走出國門,成為最早的規?;鼍秤稳巳?。簡單粗暴,經濟實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