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演員患病眾籌被質疑
在這些網絡個人求助的爭議事件中,公眾參與慈善救助的熱情歷經考驗,其中的爭議未逃出當初的范圍,“網絡眾籌還是熟悉的粗糙模樣”。
責任編輯:張玥晗
近年來,網絡個人求助事件爭議不斷,“故事反轉”、“退回善款”頻頻上演。
(本文首發于2019年5月9日《南方周末》)
在這些網絡個人求助的爭議事件中,公眾參與慈善救助的熱情歷經考驗,其中的爭議未逃出當初的范圍,“網絡眾籌還是熟悉的粗糙模樣”。
“平臺的責任不得規避”,周如南認為,水滴籌、輕松籌等平臺不應該輕易規避責任,因為既然平臺上有“大量大病救助的案例,平臺就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監管機制,承擔它的連帶責任”。
2019年4月8日,德云社相聲演員吳鶴臣突發腦出血,其家人在水滴籌平臺發起求助,目標籌款100萬元。捐款通道開通不久,此舉便受到網友質疑,德云社沒有上醫保嗎?怎樣的腦出血需要100萬?還有網友稱吳鶴臣家中有兩套房、一輛車、大病有醫保等等,怎么會需要眾籌100萬?
紛繁復雜的爭論,令不少人想起2016年爆發的羅爾事件,而近年來,類似的事件頻繁再現,如出一轍。
2018年3月,“王鳳雅眾籌事件”中,王鳳雅母親在水滴籌籌款,王鳳雅不幸去世后,剩余資金去向遭到質疑。
2018年6月,四川崇州的燙傷男孩家屬在水滴籌上籌款30萬,隨后被爆有車有房,面對輿論,家屬原路返回捐款。
2019年3月,武漢一女子查出鼻咽癌,在輕松籌籌款20萬元。隨后爆出她有房有車,開了6家網店,是一家曾獲天使輪投資的公司董事長,最終,該女子將20萬元全部退回。
在這些網絡個人求助爭議事件中,公眾參與慈善救助的熱情反復歷經考驗,其中的爭議未逃出當初的范圍,“網絡眾籌還是熟悉的粗糙模樣”。
新問題也出現了,隨著商業性的互聯網籌款平臺日益擴張,網絡個人求助如何應對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這些募款平臺又是否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你已經到山窮水盡了嗎?
吳鶴臣患病眾籌一事在網絡個人求助上很具代表性。
2019年5月3日晚,吳鶴臣妻子張泓藝解釋了自己求助的理由:確實需要求助。兩套公租房分別在爺爺及父母名下,均無法出售;家中有癱瘓病人,汽車作為代步工具不能出賣,“德云社沒有不管,他們已在眾籌”。
張泓藝還曬出開支明細:目前暫時花費七萬元,后續天壇醫院附近整租兩居室,兩年約十二萬;護理人員暫定半年四萬元左右;針灸推拿三個月花費一萬元;顱骨手術費用4萬元-10萬元;康復治療費用預估五萬元等。
張泓藝同時解釋,自己因不懂眾籌平臺的規則,錯輸上限額度100萬,同時誤勾“貧困戶”一欄。
對此,網友們并不認同,紛紛留言“說實話到山窮水盡了嗎?”“這是眾籌養老嗎?”“一個相聲演員,認識那么多大咖,不至于要眾籌吧”。輿論壓力下,張泓藝關閉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