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作家媽媽扎心記述:“母性”是一座我謀劃逃離的圍城
懷孕是何種經歷?養育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孩是怎樣的體驗?“成為母親”,似乎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然、最平凡、最充滿幸福和愛的事,但你也許想不到,它也有其又喪又殘酷的一面,一位女性(無論她是教授、作家、公司白領還是超市收銀員),只要她負責在家里照顧孩子,“母親”這個詞就意味著對她的某一段生命的全部征用。
懷孕是何種經歷?養育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孩是怎樣的體驗?“成為母親”,似乎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然、最平凡、最充滿幸福和愛的事,但你也許想不到,它也有其又喪又殘酷的一面,一位女性(無論她是教授、作家、公司白領還是超市收銀員),只要她負責在家里照顧孩子,“母親”這個詞就意味著對她的某一段生命的全部征用。
“母性是一座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的圍城,我總在謀劃從里面逃出來;艾伯丁六個月大時,我發現自己再次懷孕,此時我重回圍城,就像某個逃犯被捕,只能悶悶不樂地接受現實?!边@是英國女作家蕾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在其首部非虛構作品《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里的一句扎心話。
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
在這本十萬余字的小書里,蕾切爾·卡斯克坦率地記錄了自己育兒當中遭遇的種種迷惘、痛楚、陰郁和挫敗,尤其是知識女性可能面臨的社會身份的崩塌,個人重要性像股票般的全面跌停。
說到底,母性的確是一種既偉大又猙獰的事物。它讓人心甘情愿的將時間和生命無保留地讓渡給另一個生命。你無法討價還價。生孩子之前,蕾切爾·卡斯克是一名作家,她畢業于牛津大學新學院,1993年,她憑借《拯救阿格尼斯》斬獲當年惠特布萊特最佳小說處女作獎。2003年被《格蘭塔》評為“20名最佳英國小說家”。
成為母親之后,她陷入了所有媽媽都要鼓起勇氣面對的育兒泥沼。首先是克服懷孕的不適,然后是寶寶出生后無限耐心的照料,喂奶、擦洗、哄睡,對付難纏的腸絞痛以及因為一個正在成長的嬰兒而變得無比混亂、顛三倒四的世界。
然而,《成為母親》并不是一本討論如何當媽媽的書,不是一本風格輕松的育兒指導手冊,“我只是寫下了自己對生孩子經歷的看法……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人,我得承認這種坦誠的文體讓我略感擔憂?!崩偾袪枴たㄋ箍嗽谛蜓岳镎f。
在英國,《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出版之后一度引起評論界的關注?!缎l報》發文稱:“書中的每一行都有一種兇猛的警覺性智慧,并成功地將自憐轉化為某種實用的信息。知識女性還是要生孩子的,這本書是為那些感覺當媽媽并非全是甜蜜與光明的人準備的?!倍娘L的坦誠和大膽也招來爭端,比如書中寫到卡斯克在懷孕期間爬山并遇險一事,就曾遭到讀者的批評。
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
每個當代女性都渴望在成為母親以后或多或少保持從前的狀態,這事實上并不可能。懷孕生子的經歷本身就是對性別平等概念的沖擊。正如卡斯克所說:“孩子在身邊時,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身邊時她也做不了自己。一旦發現這一點,你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陷入矛盾之中,無法挽回……”
這本書代表著初為人母的當代知識女性的“小確喪”。那么多聰明強干的女性為何紛紛掉入到同一個“陷阱”?因為成為母親既勞累陰郁,也深情甜蜜,它讓你短時間內沮喪無比、一事無成,也讓你對存在的意義的理解發生了巨變。
——————————
南都專訪《成為母親》譯者黃建樹
那些深刻的洞見和溫柔的情緒,是我閱讀時的樂趣所在
南都:你是《成為母親》的譯者,也是這本書的資深讀者。閱讀《成為母親》這樣一部作品,讀者可以從中得到什么樂趣?
黃建樹:我很樂意和讀者諸君分享我眼中這本書的閃光之處。正如卡斯克在本書的序章部分的最后寫道的那樣:“行文至此,可將眼下這些文字視作一封信,收信人為愿意讀它的女性;愿我的經歷能夠陪伴你們?!痹谖铱磥?,收信人不僅僅只是愿意讀這本書的女性,還應該包括那些感興趣的男性。
《成為母親》既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卡斯克既滿腹牢騷,也深情款款。那些深刻的洞見,以及那些溫柔的情緒,也是我在閱讀此書過程中的樂趣所在。我不喜歡雞湯,也不喜歡毒雞湯,但喜歡認真寫作的人,卡斯克便是個認真寫作的作者,閱讀她的這部作品的確有種別樣的樂趣。
作為一個資深的文學愛好者,看到卡斯克在寫作中如數家珍般地大量引用文學經典,甚至還引用了一些我所不熟悉的出色作品,這種“溫故知新”的閱讀經歷也讓我感到快樂。
南都:作為一名父親,你如何看待蕾切爾在《成為母親》一書當中透露的陰郁又真實的育兒觀?它跟人們對一位傳統的母親的期待和想象截然不同。其中有一些細節讓你感到驚訝嗎?
黃建樹:我認為這種育兒觀很正常,哪怕它有些陰郁、算不上是主流的育兒觀。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翻譯此書期間,我的妻子經歷了從懷孕到生產的全過程,目睹了整個過程的我發現,書中的很多情節與場景是那么的熟悉,因為我也陪伴著我妻的子經歷過那一切。但我還想補充一點:書中不僅只有那一幕幕陰郁的場景,也包含了一些溫馨的瞬間,它們共同折射出作者真實且完整的育兒觀,缺了任何部分都不行。在我看來,“真實”這一特質要比“陰郁”或“溫馨”更為重要,對過往如實的記錄也要遠勝過虛假的記憶粉飾。
比起父輩母輩來,生于八十年代的我可能要更加開放一些,對“母親”這一角色的期待和想象與傳統相比,已經所有不同。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在閱讀本書時并不驚訝,而是覺得作者異常坦誠,甚至偶爾會為她捏把汗——擔心她這樣寫會不會受到保守人士的批評。
也的確會有一些細節讓我感到驚訝,但仔細分析起來,引起驚訝的細節基本都來自于文化上的差異,抑或是作者特立獨行的行為,例如作者在懷孕后居然會去爬山,還遭遇了巨大的險情,以及作者請人幫忙照看孩子的那些經歷——之前曾對歐美常見的臨時保姆(babysitting)服務有所耳聞,但讀到《幫手》那一章時,看到卡斯克所雇傭的那些千奇百怪的臨時保姆,我還是不禁會感嘆:這些人真的可以當保姆么?
南都:當蕾切爾寫作《成為母親》一書時,他的丈夫辭去了工作,全職在家里照顧孩子。你覺得男人在家當奶爸,女性全身心投入工作這種模式是合理和可接受的嗎?
黃建樹:我認為這種模式合理,但也有一些“門檻”。
當今是個男女平等的時代,原來固有的一些“男女有別”的觀念也漸漸消失,甚至被解構。這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具體到這個問題來說,則是更多種家庭責任分配模式。男性做全職奶爸,女性全職工作的模式即可視為其中一種。
可是,在我看來,不論采取哪種模式,你所做出的任何選擇,最好盡量建立在家人(尤其是夫妻雙方)意見達成一致,并且最有利于養育孩子與維系家庭的基礎上。如今,養育孩子的成本實在太過高昂,不僅事關金錢成本,也事關時間成本等其它隱形成本。因此,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誰去做什么,而是在于夫妻雙方怎么做才會使得家庭更為和諧,孩子更加健康成長。
回到“男性在家當奶爸,女性全身心投入工作”這種模式上來,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共同陪伴,若女性的收入足夠高,能保證足夠的與孩子相處以及照顧孩子的時間,而且男性在照顧孩子時足夠細致(這些“門檻”也夠高的?。?,這種模式自然未嘗不可。我最擔心的,恐怕是女性在全身心投入工作時無暇顧及家庭與孩子,若出現這種情況,這一模式肯定也不可取。當然,若調轉過來,男性全身心投入工作而無暇顧及家庭與孩子的情況也不可取。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