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者已喪失對學問的興趣:盧敦基讀《龔鵬程述學》
文科學術,此間多稱為人文社會科學。其中人文一塊,也常常被稱為“人文科學”。筆者混跡于學術圈,也時時以“科學化”為要務,盡量稱許“科學化”的文科論文。只是做到后來,心中不能不生疑慮:自然科學方法真能處理變量眾多、人物相激的復雜社會么?
責任編輯:劉小磊
《龔鵬程述學》,龔鵬程著,商務印書館,2019
文科學術,此間多稱為人文社會科學。其中人文一塊,也常常被稱為“人文科學”。筆者混跡于學術圈,也時時以“科學化”為要務,盡量稱許“科學化”的文科論文。只是做到后來,心中不能不生疑慮:自然科學方法真能處理變量眾多、人物相激的復雜社會么?一日讀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中間引述保爾·拉扎斯菲爾德的一段話,不禁贊嘆不已:“從伽利略到工業革命爆發,自然科學用了250年時間才對世界歷史發生重大影響。而經驗社會研究只有三四十年歷史。如果指望從中能得到對世界重大問題的迅速解答,要求它能迅速產生實際效果,那只會破壞它的自然發展?!边@段話的意思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化方向應該沒錯,但完善可能還需要幾百年時間。那么,這幾百年我們干什么?束手而觀,無所事事?等待社會科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