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距離中國大眾餐桌仍很遠
“預計未來十年將有三千多萬人選擇植物肉,市場規模將達到百億級別以上?!鄙钲邶R善素食一名經理周啟宇說。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薛子韜
上?!爸参锶忸惞潯爆F場。
(本文首發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認為,人造肉概念的火爆是資本炒作的噱頭,現實意義有限,應該讓投資者降降溫。
“預計未來十年將有三千多萬人選擇植物肉,市場規模將達到百億級別以上?!鄙钲邶R善素食一名經理周啟宇說。
素肉主打健康、安全、環保理念。不過,人造肉或素食很可能并不比普通肉類更健康,為了保證口感,部分產品可能會加入較多植物油、使用過多添加劑,同樣存在一些健康風險。
當人造肉概念在中美股市逐漸退燒后,這一行業的熱浪依然在翻滾。
2019年5月14日,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入股的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宣布,最新一輪融資籌得3億美元。不少國內外企業亦宣稱正在加大對人造肉領域研究的投入。
在國內,業內人士更希望撇開“人造”二字,稱其為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2018年底成立的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下設植物肉專業委員會,有望在2019年7月與農業農村部一起,發布首份中國植物肉產業發展報告,并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申請立項,建立相關國家標準。
熱浪歸熱浪,人造肉距中國大眾餐桌的距離仍很遠。
人造風口,迅速退燒
當地時間2019年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上市,成為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IPO首日表現最佳個股。而在中國,五一小長假之后,主營業務中有大豆、豆奶、玉米等的上市公司,只要跟“人造肉”概念沾邊都普漲。
實際上,這并非人造肉首次火爆。從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大佬的投資加持,到實驗室培養出細胞肉,這一話題每隔數年便會被熱議一輪。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人造肉的出現有特定的社會背景。首先是歐美人動物蛋白攝入過多,因此有些人希望用植物蛋白替代;其次是一些消費者從環保、動物福利、宗教信仰等角度出發,認為應當減少飼養、屠宰肉用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