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書五經到四大奇書:一個新的文化傳統的確立

“四大奇書”其實是比照“四書”來命名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四大正書”,《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則是“四大奇書”,“正書”代表的是大傳統,“奇書”代表的是小傳統。

責任編輯:劉小磊

正如西方民族國家意識的萌生,伴隨的是各國民族文學的興起,意大利有但丁、英國有喬叟,中國也要在西學東漸時代重建民族文學與文化。圖為劉繼卣繪《大鬧天宮》。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四大奇書”其實是比照“四書”來命名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四大正書”,《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則是“四大奇書”,“正書”代表的是大傳統,“奇書”代表的是小傳統。

考察中國文化的歷史進程可以有多種角度,比如,從國家體制的演變著眼,可以將西周至1911年間的中國文化劃分為封建時代的文化、帝制時代的文化;從文化的載體著眼,又可以分為以簡帛為書寫工具的時代(東漢以前)、以紙為書寫工具的時代(東漢末至北宋)、活字印刷時代(南宋至清中葉)、機器印刷時代(清末以降);從社會經濟形態和國家管理形態著眼,還可以分為上古文化、中古文化、近古文化、近代文化;從“哲學的突破”著眼,則特別關注中國思想史上幾個重大的變動時代,如春秋戰國之際、漢晉之際、唐宋之際、明清之際;這幾種不同的角度之間,有重合之處,也有歧異之處,各有其闡釋優勢,又各有其闡釋盲點,因而可以互補而不能相互取代。

一、從五經到四書

從世代更替的角度選擇中國文化經典,其首選無疑是“五經”“四書”和“四大名著”,而“四大奇書”則是“四大名著”的雛形。

自西漢至盛唐,經典的數目雖然不斷增加,有“七經”“九經”“十二經”之稱,但延續的仍是以“五經”為核心的經典體系。這一體系從中唐起才逐漸被以“四書”為主的經典體系所取代。這并不是說“五經”就不重要了,而是說“四書”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力更大,“四書”取代“五經”成為意識形態的重中之重。西漢大儒董仲舒教人以五經六藝為本,隋代大儒王通著《續六經》授徒講學,唐太宗命孔穎達修《五經正義》,所看重的首先是“五經”。而中唐韓愈等人已注意到《孟子》《中庸》《大學》的重要性,發宋代理學之端,至宋代大儒如二程、張載、朱熹、陸九淵等人,雖然學術主張不盡相同,但在論為學次第和內容時都有相似的見解,那就是對“四書”特別重視。誠如呂思勉所言:“唐中葉以后新開之文化,固與宋當畫為一期者也?!?/p>

“四書”取代“五經”在很大程度上與佛學沖擊、挑戰儒學影響力相關。相較儒學,佛學的優長在于其心性之學。自魏晉南北朝時代,佛學由波若本體論向涅槃心性論轉化,佛學逐漸找到其特色議題,涅槃佛性成為佛學主流話語。對心性之學的縱深開拓,使得佛學漸脫玄學苑囿,至隋唐以降而大張其道,士庶上下的思想疆域多為佛學所占據。

為了和佛學抗衡,復興儒家的文化傳統,必須對過去的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