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訂張火車票,怎么就變成借款了”
銀行也在進行貸款結構調整,對公部分貸款有所下降,所以把更多資金調配到了零售領域。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 葉 何海寧
2015年9月22日,廣州一名學服裝設計的大二女生,為了在模特之路上走得更遠,毅然選擇做隆胸整容手術。使用消費貸提前支付高昂的費用在醫美領域非常流行。
(本文首發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消費分期是一門“皆大歡喜”的生意:商家可以刺激消費、提前回籠資金;數以萬計的消費分期公司應運而生;持牌金融機構坐享套利;銀行找到新的貸款增長點。唯獨消費者被忽視了。
市面上數以萬計的消費分期公司并沒有拿到消費金融牌照,但它們卻依然可以通過與持牌的金融機構合作,共同經營放貸生意。
銀行也在進行貸款結構調整,對公部分貸款有所下降,所以把更多資金調配到了零售領域。
“我只是訂張火車票,怎么就變成一筆借款了?”
2019年4月16日,名為“范雎”的網友在微博爆料稱,他在攜程(NASDAQ:CTRP)買了一張109元的車票,被默認用了“拿去花”付款。結果這是一筆分期貸款,如果一直沒有發現,逾期將會影響他的征信記錄。
不僅是車票,整容、電信、英語培訓,稀里糊涂“被貸款”的事,在生活中越來越頻繁地發生?;ヂ摼W投訴平臺“聚投訴”,甚至在首頁為互聯網消費金融開設了專欄,大量消費者怨言集中在不知情貸款、平臺方制造逾期以及惡意催收上。
即便現金貸受到政策遏制,以分期貸款為主流的消費金融仍然處于極速擴張時期。
清華大學發布的《2018年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顯示,中國消費金融規模從2010年的6798億元攀升到了2018年的8.85萬億,這個數字超越2018年山東全省的GDP總額,僅次于廣東和江蘇。
央行數據亦表明,短期貸款為當下貸款主流。2004年至2018年這14年間,短期消費貸款增長達66倍,而同期的中長期消費貸款僅增長了15倍。
之所以能高速增長,是因為消費分期是一門“皆大歡喜”的生意:商家可以通過它刺激消費、提前回籠資金;互聯網平臺找到流量變現的捷徑;數以萬計的消費分期公司應運而生;持牌金融機構坐享“牌照”套利;銀行找到新的貸款增長點。
這個鏈條中,消費者變成了唯一的“盲點”:他們的權益被忽視。
根據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的梳理,中國居民部門債務占GDP比重在2017年就超過了50%,而在2007年還不足20%。
另一份分析來自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項目組,截至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一些家庭已經入不敷出。
商家促成“被貸款”
在分期貸款的鏈條上,直接受益的首先是商家。
對于大額消費,比如醫療美容、英語課程這種一單上萬塊的花銷來說,分期付款會讓消費者更容易下決心購買。
在房租、電話費這種需要逐月支付的領域,如果有貸款機構介入,可以讓商家一次性回籠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資金。消費者“被分期”后,表面上與逐月支付沒有差別,仍是按月付款,所以不少商家會刻意模糊貸款合同,促成交易。
網友“小怪獸”是四川成都一家高校的大學生。2016年上半年,他去學校附近的中國電信營業廳辦理業務,結果稀里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