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廂:正在消失的上海城市“原點”
“如何與過去的多樣形態銜接,可能是老城廂保護里最值得探索的東西?!?br />
“保留改造”的試驗體現了上海的前衛性,但也出現公平性爭議。
“這20年我們的社區發展和城市發展脫節,公共利益都是從城市總體而言的,和社區自身需求沒什么關系?!?/blockquote>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吳筱羽 實習生 全思凝
上海浦西老城廂,區內保留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風貌,散落著風格、年代多樣的中式院落和石庫門建筑。
(本文首發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如何與過去的多樣形態銜接,可能是老城廂保護里最值得探索的東西?!?/p>
“保留改造”的試驗體現了上海的前衛性,但也出現公平性爭議。
“這20年我們的社區發展和城市發展脫節,公共利益都是從城市總體而言的,和社區自身需求沒什么關系?!?/p>
一邊是脆弱的文化遺產,另一邊是亟待改善的居住環境,老城舊改中常見的兩難局面,再次出現在上海。
從高樓向東俯瞰,近前是大片低矮老房,一個個老虎窗倨傲地昂著頭,周圍高層住宅環伺,遠處是著名的陸家嘴天際線。
這片名為金家坊的歷史城區位于上海浦西老西門地區,占地15公頃,區內保留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風貌,巷弄幽深,散落著風格、年代多樣的中式院落和石庫門建筑。
盡管在上海老城區,但人們對它的過去知之甚少,同濟大學建筑史學者李穎春把它稱作“沒有歷史的歷史街區”。
當然不是沒有歷史。
老西門即上海老縣城西門,原名儀鳳門。上海于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設縣,明朝為應對嘉靖倭亂修筑了城墻,墻內為“城”,城外經濟區域叫“廂”,這里被稱作上海的“老城廂”。
2018年初,李穎春與建筑師郭宇辰開始帶著學生對金家坊開展文獻研究,并進行拍攝、測繪、建模,希望將它數字化保存,這項工作持續至今。
2017年9月,金家坊所在的亞龍地塊西塊征收通過了第二輪意見征詢,居民開始搬走。一年后,東塊也通過了“二征”,兩塊地共涉房屋產證四千多個。除了少數歷史風貌建筑,絕大多數房子被刷上了“拆”字。
與李穎春的研究幾乎同步,老城廂其他區域的舊改征收也陸續啟動,并且加速。
2018年9月,位于東北的福佑北塊啟動征收,當月簽約率達到98%,南塊的征收被定在2019年上半年,兩塊共涉及居民5680戶。
然后是2019年2月12日,東南區域喬家路地塊征收啟動,涉及房屋權證約5800個,居民7300余戶。消息來得突然——喬家路2018年還做過形象整治,給房子刷了白墻。黃浦區區委書記杲云表示:要在三年內基本完成老城廂地區舊改。這旨在為老百姓解決“馬桶問題”——包括缺少戶內衛生設施在內一系列居住條件惡劣問題的代稱。
征收已開啟,然而改造與保護方案尚不清晰。
黃浦區規土局2019年5月10日書面答復南方周末:黃浦區政府和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共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并提出風貌和格局保護的總體方向和形態方案,但“目前尚未形成穩定的成果和法定文件”。
2019年3月,老城廂方浜中路光啟路口的戲臺貼上了征收標語。
面目模糊的“城市之根”
據官方數據,截至2019年初,老城廂仍有各類舊住房居民2.4萬余戶,其中1.7萬余戶無衛生設施,一家幾代、甚至旁系親屬擠在十幾平方米陋室的情況比比皆是,而且房屋嚴重失修,火災時有發生。征收作為改善居住條件的一條現實途徑,對很多人來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