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人裸辭了,然后呢
這些年輕人裸辭了,他們沒有環游世界,也沒有爭當藝術青年。他們謙遜地擁抱生活,誠懇地面對自己。裸辭不是談資,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責任編輯:周建平
這些年輕人裸辭了,他們沒有環游世界,也沒有爭當藝術青年。他們謙遜地擁抱生活,誠懇地面對自己。裸辭不是談資,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14期)
裸辭,意指沒有尋好下家的辭職行為。在網絡語境中,“裸辭”被賦予了“不考慮后路”、“決然”、“身心疲憊達到極限”等濃重的感情色彩。在最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中輸入“裸辭”,你最先看到的是:“裸辭”需要“三思而后行”;為什么不建議你裸辭;為什么那些任性裸辭的人大喊后悔。
裸辭真的那么可怕嗎?
在反思互聯網企業加班文化的喧囂時刻,我們找到幾個普通而溫暖的裸辭故事。這些年輕人裸辭了,他們沒有環游世界,也沒有爭當藝術青年。他們謙遜地擁抱生活,誠懇地面對自己。裸辭不是談資,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希望這些故事,能給勞動者一點安慰與勇氣。畢竟,馬克思指導我們,在雇傭關系中,工作時長是可變量,是流動的量。
Vivi,女,30歲,居上海,市場部專員,2019年1月裸辭
“除了沒收入以外,一切都是人生該有的樣子”
我知道我有亞健康,但在裸辭之前我都不知道原來這些都可以治好,因為大家都是這樣:我和同事聊,大姨媽很不準,她們也都說,我也三個月沒來了;你說失眠,她們說自己也是。你感覺好像大家都是這樣子,這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也好像找到了一些緩解的方法。比如說腰酸背痛,大家就說要么一起去按個摩。
裸辭之后,休息了兩個月,沒有失眠,腰不酸疼,眼睛不流淚,小腿沒有久坐導致的浮腫,例假也準時了。真的很久沒有體驗到,整個身體都在正常運作的感覺了。
我覺得自己以前一直在忍,就因為我看到我有些朋友,他們在四大(會計事務所)或者互聯網公司。他們還在加班,還在堅持,所以我沒有理由不堅持。我精神壓力比較大,老板經常罵人,我也經常擔心做不好。
以前沒想過裸辭。覺得裸辭會不會找不到好的工作,或者經濟壓力比較大,所以我之前兩次換工作都是找到了再辭職,無縫銜接。第一份工作是乙方,周一到周六每天加班,但那時候不敢叫苦,就是覺得很珍惜這個工作機會。第二份工作壓力也很大,經常下班打卡已經打到第二天凌晨去了。后來辭職,也感覺好像把上一份工作的那種壓力帶到了這份工作里,精神上一直很緊張。
我本來可能沒這么快下決定裸辭,還會想先看看有什么工作機會,看好了再走。但我辭職前一個月,坐在我和老板中間的Cici先裸辭了,她走了之后老板就會直接罵我,工作氣氛更差了。
Cici辭職后還經常慫恿我,說你快點辭職。我們微信聊天,她就說她今天睡到幾點起,打扮得很優雅,然后要去健身房練翹臀,明天要干嘛干嘛。我卻在這邊說,今天又被罵了什么的。
這有刺激到我。我也有很多想做的事,很多小小的心愿。除了上班,我也很想去學做飯,想學日語,還有很多想看的片子。以前有人說,這些東西可以用碎片時間完成,比如在地鐵上或者午休時背單詞,但我覺得這個太痛苦。我每天工作腦子都很困了,還要苛責我沒有把那三四十分鐘利用起來。那些小小的心愿是我的心愿,我也很想完成,想用完整的時間去完成。
簽過年終獎的確認單之后,我直接給人事發了辭職郵件,抄送老板。辭職那天下班后,我去浦東看了個金魚展。我住在浦西,一直覺得浦東很遠,而且浦東的馬路很寬,每次下地鐵還要走很久,就很討厭去浦東。但那天我覺得浦東好美好,好科幻。那些高樓好像被很多霧繞著,覺得很迷幻。我覺得自己暈暈的,還和我朋友說,你看,那個樓感覺會出現一個哥斯拉。
辭職后的第一個月我就在家睡覺、看書,獵頭打電話我就直接摁掉。特別開心。我記得很清楚,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