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行政決策如何更規范?這個條例了解下!
5月16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有關情況,回應如何進一步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
責任編輯:盧曉琳 王令瑤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行政決策尊重客觀規律不夠,聽取群眾意見不充分,違法決策、專斷決策等事件不時出現,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
拍腦袋決策等現象,到底該怎么管?5月16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有關情況,回應如何進一步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
現實針對性:強化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
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制度文件,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但實踐中,仍有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一些地方行政決策尊重客觀規律不夠,聽取群眾意見不充分,違法決策、專斷決策、應及時決策而久拖不決等問題較為突出;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因當地群眾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而引發群體性事件,導致項目無法落地或者匆匆下馬。
司法部副部長熊選國表示,這些問題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有損營商環境,影響改革推進和經濟社會發展。為進一步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提高重大行政決策的質量和效率,有必要制定出臺專門的行政法規。
今年4月20日,李克強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作為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一部行政立法,條例的出臺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行政決策是行政權力運行的起點,也是規范行政權力的重點。熊選國表示,條例的出臺實施,可以起到以制度促規范、以參與促公開、以流程促優化、以監督堵漏洞、以責任強擔當的作用,讓行政決策權在陽光下運行,讓決策者科學依法行使權力,能讓約束權力的“制度籠子”扎得更加牢固,這對行政決策的權力行使者而言,既是約束也是保護。
條例的出臺,對于進一步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特別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
履行程序,會影響決策效率嗎?
有觀點認為,如果要履行程序的話,效率必然受到影響。此次,條例在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同時,對于行政效率會有影響嗎?
針對提問,熊選國回應,一要全面理解效率的內涵。效率和速度不是完全等同的,效率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層次。違法決策、低水平決策,可能速度很快,但是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損失,嚴重損害政府的公信力,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效率。條例通過規范程序,來提高決策水平,特別是在怎么保障方法對頭、減少失誤上下功夫,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面。
二要從長遠和整體的角度來考量效率。就某個具體重大行政決策來看,規范程序確實有可能延長決策周期。但從長遠和整體上看,通過規范程序,有助于提高決策的質量,降低決策風險,這樣可以保證決策在執行階段更加順暢,執行更加有力,從整體上提高決策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規范程序,有助于減少決策“朝令夕改”“學而難行”,決策施行不了,或者發現決策錯了又要去改等現象。
程序和效率不是必然沖突的,但是如果程序過于繁瑣,過于僵化,有時確實也影響效率。這就要求在設定程序時,把握好制度的剛性和靈活性?!皸l例制定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毙苓x國介紹,一方面,在制度設計方面,要和當前客觀實際,法治政府建設的進程相適應,包括在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的范圍、法定程序等關鍵制度上,要注重時效性和針對性,保證制度切實可行、行之有效。
梳理條例條文,也能發現對于不同決策情形進行了區分。對社會普遍期待、大多數行政機關有條件做到的,提出明確規范。對于現階段難以做到或者只有少數地方能做到的,鼓勵地方探索實踐、逐步推廣。對需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規定,對地方或者相關領域的立法也留有空間。對情況緊急、特殊的情形,也做出了制度性安排。這樣能夠保證程序符合實際,能做到的、通過努力能做到的,要把它規范起來。但是一些繁瑣的或者明顯做不到的,也避免一刀切。
決策事項涉及特定群體利益的,要充分聽取相關群體的意見建議
公眾參與,也是這次條例制定過程中特別強化的。一方面,落實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的一個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公眾參與,也是政府重大決策吸取人民的智慧、廣泛聽取意見、凝聚共識的重要方面。
針對有沒有更多配套措施保證公眾參與的實效性的問題,熊選國回應,公眾參與貫穿了重大行政決策的全過程。同時,在怎樣聽取公眾意見的方式方法上,也作了非常具體明確的規定。包括座談會、聽證會、實地走訪、書面征求意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問卷調查、民意調查等多種方式,要求采取便于公眾參與的方式,特別是重大行政決策,如果涉及到特定群體利益時,還要求聽取有關特定群體包括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群眾代表的意見,在方式上規定比較具體明確。
在具體程序要求上,也作出了具體規定。比如,公開征求意見,條例要求,不光對草案文本,還要對說明征求意見。征求意見原則上不能少于30天,通過便于公眾知曉的媒體和渠道,讓大家了解掌握。對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或者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決策事項,還要通過專家訪談等方式進行解釋說明。針對過去有些聽證會“走過場”,條例對聽證會代表的廣泛性和不同意見的聽證會代表,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
此外,在公眾意見的研究處理上,明確規定了決策承辦單位應當對社會各方面提出的意見進行歸納整理、研究論證,充分采納合理意見,來完善決策草案。
專家這么說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教授王萬華
條例首次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重大行政決策活動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充分保障了人民群眾對重大行政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極大推動了法治政府建設,是我國法治政府建設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立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部副主任楊偉東
條例以提高重大行政決策質量和效率為使命,以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規范為重點,通過對重大行政決策的流程和環節作出強制性安排方式,為重大行政決策設置邊界、提出要求和確立標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洪雷
決策是行政權力運行的起點,規范決策行為特別是重大決策行為,是規范行政權力的重點,也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點。
條例共分6章,共44條,其中貫徹的一條紅線是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換言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的要求貫穿于重大行政決策的啟動、草案擬訂、決定和調整的全過程,是重大行政決策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來源:微信公號“人民日報政文(ID:rmrbzhw))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