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貝聿銘: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這位“現代建筑最后的大師”,將整個漫長的人生,都獻給了自然與空間。

貝聿銘,世界著名的華裔建筑大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于美國時間2019年5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這位“現代建筑最后的大師”,將整個漫長的人生,都獻給了自然與空間。

貝聿銘,世界著名的華裔建筑大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于美國時間2019年5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在一大半的人生旅程當中,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作品都是當地的著名地標建筑。讓建筑融合于自然的空間,是主導著他這一生的設計理念。

園林中的童年

貝聿銘出生于廣東廣州,他的童年是在蘇州著名的獅子林中度過的。蘇州園林擁有著與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正是因為這樣特殊的生活經驗,中國傳統式園林一直多多少少影響著貝聿銘的設計理念。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

1927年,他被父親送入上海青年會就讀,當時正在修建的上海國際飯店深深吸引了貝聿銘。這棟二十多層的高樓建在上海最繁華的路段,但卻是由外國設計師設計的,這刺激著貝聿銘,讓他暗下決心去學習建筑。

(貝聿銘一家在獅子林:左一為貝聿銘,正中間是貝聿銘祖父、右邊站著的是貝聿銘的母親,抱著弟弟)

在1935年遠赴重洋,就讀于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學專業后,貝聿銘覺得自己繪圖技術不夠出眾,又轉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建筑工程。畢業后,他繼續在哈佛設計學院深造,并拿下了碩士學位。

(貝聿銘向齊肯多夫介紹紐約四季酒店)

完成學業后的貝聿銘,首先在紐約著名的開發商威廉·齊肯多夫的公司里當起了住宅項目設計師。齊肯多夫教會了貝聿銘豐富的社會知識與經驗,對于貝聿銘來說,他更像一個父親般的存在。

自立門戶

1960年,貝聿銘決定自己創業,與同事建立了自己的聯合事務所。

全國大氣研究中心(NCAR)是他們的第一個在全美具有影響力的項目。這幢建筑坐落在落基山脈腳下,研究中心主任沃爾特·奧爾·羅伯茨的要求是,建筑必須充滿藝術感,同時也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成型后的建筑與當時的野獸派風格十分合拍,一條條蜿蜒的山路也緩和了風格粗曠的混凝土建筑。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年 )

NCAR的成功,給貝聿銘帶來了決定他職業生涯的重要項目:肯尼迪紀念圖書館。這是當年競爭最為激烈的項目,面對當時許多建筑界的泰斗,貝聿銘大膽創新,利用他擅長的幾何型結構,創造出一個巨大、開放式的立方體,使得光線的反射得以呈現。他奪得了最終的勝利。

(肯尼迪紀念圖書館)

而在1979年,貝聿銘的事務所卻面臨了一次巨大打擊。由于制作玻璃幕墻的技術不夠成熟,他們與合作伙伴考伯負責設計的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的玻璃幕墻成片脫落,造成一片嘩然,也引來了各路媒體的嘲笑聲,說這座摩天大樓在玻璃全部脫落后,會是“世界上最高的木質大樓“。

(漢考克大廈)

幸好,通過后來一系列的小型項目的成功,事務所的聲譽逐漸被拯救起來。這些項目包括紐約州雪城的埃弗森美術館、康奈爾大學的約翰遜博物館,還有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紐約州雪城埃弗森藝術館,1968年

1974年貝聿銘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成了后現代建筑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作為該國家美術館的擴建項目,業主提出了許多復雜的要求,但貝聿銘都做出了出色的應對,并憑借豐富的細節設計、顯眼的幾何構圖,使這座建筑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極大認可。

1982年,香港中銀大廈開始籌建。由于父親貝祖貽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創建者之一,而1997年香港還將會回歸祖國,擔任設計者的貝聿銘,對中銀大廈融入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幢建筑,還承載著香港美好未來的發展前景。

當時,中銀大廈的選址的地皮面積小,位置也不佳,并且建筑資金有限。要解決這些問題,首要原則就是把建筑蓋得越高越好。但貝聿銘不甘于把它設計成一座平平無奇的摩天大樓。

他想起了小時候在庭院里看到的竹子,突然有了靈感:竹子象征著希望與節節高升,用竹節的概念來設計大樓,其三角形框架便能使整個建筑的重量分到大廈的四個角上,讓整個建筑結構既節省資金,本身也十分穩固。

最嚴峻的挑戰

在一次次的挑戰中,貝聿銘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然而在1983年,貝聿銘在巴黎,卻迎來了職業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

他收到了當時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的邀請,對巴黎羅浮宮進行擴建與改造。但當時大部分法國人都不贊成由這位東方建筑師來改造自己的文化瑰寶,產生了極大的質疑。

在他的構想中,羅浮宮的中庭地下將全部挖空,增加大面積的展覽空間,而地面上則會蓋上一座玻璃金字塔入口。這個設計簡約又富有現代感,與古典主義特色強烈的羅浮宮產生了極大反差,因此引來了法國人更大的反對浪潮,覺得它與法國文化格格不入。

盧浮宮改建,1989年

但貝聿銘并沒有放棄自己的設計,他耐心講解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并在拿破侖廣場上建造了一座實體模型,提供給法國民眾檢驗。最終,這座透明的金字塔受到了法國人的認可,如今也成為全世界游客到了巴黎必去打卡的著名地標之一。

貝聿銘與盧浮宮

1983年,貝聿銘獲得了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陪審團給他的評語中寫道,他“給本世紀留下了一批最美麗的室內空間和外部造型”。

現代VS古典

作為一位現代派建筑大師,貝聿銘也有一些讓自己感到惋惜的作品。1979年,他受邀在北京建造香山飯店。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第一批的旅館建筑,對在17歲就離開故土,一直想回國尋根的貝聿銘來說,是一次完美的機會。

他并不想在中國建造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中國園林建筑的精華才是這幢建筑需要體現的重點。

貝聿銘在皇家園林的舊址中,建造了一座古典園林式的香山飯店。它背靠香山,四周被紅葉圍繞,飯店的后面還有一個典型中國式的傳統園林。

香山飯店,1982年

然而,這座在建成后受到全國人民贊美的香山飯店,卻又讓貝聿銘陷入了自責。他覺得。香山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給的最美的禮物,里面的樹木、山水都是獨一無二的,“擺一個建筑在香山里面,本身就是錯的?!?/p>

22年后,年過八旬的貝聿銘受到蘇州市政府的邀請,希望他能為故鄉設計一座新的博物館。當時已退休十多年的他,接受了這份邀請,并覺得將當年從香山飯店中得到的經驗,悉數傾注于這個新項目中。

因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選址緊鄰多個文化遺產,一邊是拙政園,另一邊是忠王府舊址,所以對于舊建筑的保護在這次項目中顯得尤其重要。2002年,貝聿銘回到蘇州進行實地考察,想更好地了解人民生活、歷史文化。

在一封當年寄給吳良鏞院士的信中,貝聿銘寫道:“蘇州博物館新館地處古城之中,將是展現蘇州人文歷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與周邊之古城風貌協調?如何將二十一世紀的建筑與2500年的文明結合?這些都是我考慮得最多的問題,這不僅事關蘇州,且對中國建筑發展有現實意義?!?/p>

2003年,他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精彩亮相。它保持了江南民居粉墻黛瓦的特色,又有著鮮明的幾何造型和現代主義風格。他還特別為建筑的屋頂找到一種特殊材料:一種名叫中國黑的花崗石,這種石頭淋雨時是黑色,日曬后是灰色,它能使屋頂結構變緊實,整體建筑結構也能更加堅固。

2006年的中秋佳節,蘇州博物館新館開館,貝聿銘為了它花費了自己整整五年的心血,也給自己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尊重當地文化

在貝聿銘的很多設計中,都體現著吸收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特點。不單是為蘇州所打造的園林式博物館,還有他為日本神慈秀明會創始者小山美秀子設計的美秀美術館,和卡塔爾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都是頗具代表性的案例。

日本美秀博物館,1996-1997年

美秀博物館在1997年建成,它的設計與大自然渾然天成。它的屋頂設計是類似于日本的傳統寺廟,運用了玻璃四面體來制造一個多樣的結果。來參觀的人能透過美術館中的玻璃看到周圍的山谷,人在美術館中,就像能無時無刻與大自然接觸。

2008年建成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可以說是貝聿銘的最后一個傾盡心血的作品,也是貝聿銘一貫以來風格的延續。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6年

他對伊斯蘭的傳統文化和風格做了許多功課,運用了自己擅長的精簡線條,在大廳正上方設計了一個現代簡潔版的波斯屋頂。在博物館靠海的兩邊,他建造了兩座清真寺建筑必有的塔樓。這些元素都來自經典的伊斯蘭建筑,中間也巧妙地融入了設計師本身的個人風格,可以說是他完美的收官之作。

有人說貝聿銘的建筑有最明顯的三個特點:設計與光線的結合、建筑中的幾何結構還有玻璃與鋼的材料運用。而在他自己看來:“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p>

貝聿銘與妻子陸書華

盡管接受了多年的西方教育,但貝聿銘卻一直將祖國擺在心上。每逢有人問起他的身世,他總是堅定自信地回答: ”我來自中國蘇州?!?/p>

他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堅持初心,并用建筑本身,代表自己發出了最響亮的宣言。

(來源:南方+)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