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間諜博物館搬家 中國元素很奇怪
這家有17年歷史的國際間諜博物館,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間諜主題藏品。此次從唐人街附近搬到了博物館更集中的朗方廣場,除了空間大增,藏品增加到逾7000件。
趕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夕,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中心一家以諜報為主題的博物館斥資1.62億美元搬了新家,面對公眾重裝上陣。
這家有17年歷史的國際間諜博物館,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間諜主題藏品。此次從唐人街附近搬到了博物館更集中的朗方廣場,除了空間大增,藏品增加到逾7000件。
據館方介紹,盡管博物館管理層很多人與情報機構有“深厚淵源”,但這座博物館不拿政府資金,也不受政府監管,致力于向公眾呈現世界諜報發展狀況。其中,數千件藏品是由美國收藏家基思 · 梅爾頓夫婦歷時40多年滿世界搜羅后捐贈。
走進007們的世界 誰才是間諜里的MVP?
準備好進入亦正亦邪的暗影世界了嗎?
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間諜博物館,一款可以在5秒鐘內佩戴好的面具。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裝著自殺針的美元硬幣、頂部藏著手槍的禮帽、五秒鐘易容的乳膠面具頭套、美國中情局的控制意識實驗、“死亡之吻”口紅手槍,以及各種偽裝、背叛、離間和欺騙伎倆……
地處美國政治心臟,博物館最手到擒來的還是世界諜報史中的美國視角。
售票大廳的擺設“開門見山”。最吸引眼球的當屬“007系列”好萊塢大片中特工詹姆斯·邦德的銀色跑車,阿斯頓·馬丁D85,曾用于1964年007電影《金手指》的拍攝,內有機槍、彈射座椅等。
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間諜博物館,1964年007電影《金手指》中特工詹姆斯·邦德的座駕阿斯頓·馬丁D85。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這位英國軍情六處特工雖屬虛構,這輛美國造“諜車”卻貨真價實,據說還曾激發美國情報機構研發類似裝置。
博物館內,與美國諜報史有關的展品和介紹不勝枚舉。
武俠小說里的聽風辨音,在諜報世界借助技術手段也早就成為現實。據展覽介紹,上世紀60年代在東德,美軍和中情局人員沿蘇軍和東德部隊使用的道路放置內有地震傳感器的仿真石塊,可以通過監測車輛經過時的路面震動,分辨出吉普、卡車、坦克和導彈發射車等7種車輛。
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間諜博物館,一款可以探測車輛數量和類型的偽裝“石塊”。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上世紀70年代越戰期間,美軍還在越南空投了約兩萬枚釘子形狀的傳感器,不過這項行動基本失敗,因為難以分辨帶來震動的究竟是人、吉普車、雷雨,抑或只是一只躍過胡志明小道的青蛙。
撞入眼球的還有不少與美國諜報史有關的“冷知識”。
——美國歷史上,從獨立戰爭到南北內戰,諜報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獨立戰爭的英軍將領喬治·貝克威思慨嘆:“喬治·華盛頓(美國開國總統)沒有在軍事上打敗我們,只是在諜報上勝過了我們!"
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間諜博物館,一款恩尼格瑪密碼機。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珍珠港事件發生5個月后,美國情報機構就破解了日本海軍的通訊密碼,而破解的關鍵線索,是猜測到日軍在加密通訊中使用AF兩個字母指代“中途島”,并為此發送假情報測試成功。
——“9·11”事件后美國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對恐怖活動嫌疑人動用“水刑”等進行酷刑審訊,引發國際社會廣泛批評。根據博物館展覽說明,二戰期間,日軍也曾使用水刑折磨美軍戰俘。戰后,有6名允許使用水刑的日軍將領被判死刑。
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間諜博物館,一套可以秘密拆開并還原信件的工具。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冷戰期間,1954年至1975年擔任美國中情局反諜報負責人的詹姆斯·安格爾頓曾錯誤地懷疑和指控數十名中情局情報人員是蘇聯間諜。
——冷戰期間,美蘇諜戰較量各有勝負,不乏“奇招”。
1945年,蘇聯兒童參觀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并向美國大使贈送了一枚精美的手工木雕美國國徽,美國大使十分喜愛,一直把它掛在辦公室墻上。直到1952年,美國才發現里面藏有不需使用電池的竊聽裝置。
美國則在莫斯科郊外蘇軍基地附近樹林里埋設高仿真樹樁,樹樁裂紋里有個“小蟲”,可接收蘇軍基地的無線信號,“樹樁”使用太陽能充電,能存儲“小蟲”接收的信息。每隔一段時間,美國使館的車輛就會駛過附近道路,接收這些信息并帶走。數年后,一個美國“叛徒”把“樹樁”位置告訴了蘇聯。
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間諜博物館,一款二戰期間使用的偽裝成煙灰缸的密碼表。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上世紀60年代初,古巴導彈危機發生前,蘇聯情報機構對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分析是:“肯尼迪不是庸才,與此同時,他不太可能擁有成為一個杰出的人的品質。他具有敏銳、透徹的頭腦,但他是別人觀念和想法的消費者,而不是有獨立和原創想法的創造者?!?/p>
“大體上說,肯尼迪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不受任何堅定信念制約,(他確定)自己立場……最重要的是,根據他自己的利益?!?/p>
——古巴導彈危機是二戰后世界首度直面核危機,當時人們對原子彈爆炸的破壞力還心有余悸,美方很多人認為,蘇聯變節軍事情報官員奧列格·佩尼科夫斯基提供的情報幫助美國在與蘇聯的對抗中占據了上風,改變了冷戰進程。
1976年的一份美國中情局文件甚至把佩尼科夫斯基稱為“中情局歷史上最有價值的一位間諜”。
永不消逝的電波、《孫子兵法》和西施
諜報裝置展覽中,還赫然出現一張中國面孔,連同他的中文名字“涂作潮”。左下方是《永不消逝的電波》電影海報和一臺收音機。
展品的文字介紹中,把這位中國紅色特工稱為“聰明的小發明創造者”,把“無形電臺” 稱為他的“天才發明”。據這份介紹,抗日戰爭中,涂作潮發明的這種“無形電臺”安一個線圈就能進行秘密通訊,扯下線圈立即與普通收音機無異。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使用的電臺道具,也是出自涂作潮親手制作。
在美國華盛頓國際間諜博物館,展板上介紹《孫子兵法》的智慧。新華社記者徐劍梅攝
博物館對世界諜報發展歷程的介紹,也引用了中國古代智慧。展廳入口墻上,一條醒目的英文語錄,注明引自《孫子兵法》:“軍無五間,如人之無耳目也?!?/p>
不過,博物館這回有點小粗心。這句話并非孫子所言,而出自中唐軍事將領賈林之口,是賈林對《孫子兵法·用間篇》的注疏。
在竊聽設備展覽中,博物館還介紹了《墨子·備穴》中描述的“聽甕”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按照博物館說明,在城墻底下挖掘地道,埋入一種上覆羊皮、里面盛水的鼓甕,能夠根據水聲判斷攻城敵軍的人數和遠近。
在美國華盛頓國際間諜博物館內,關于西施的動畫視頻。新華社記者徐劍梅攝
此外,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的故事也被制作成動畫視頻,并以西施的第一人稱講述循環播放,著重突出了西施的美女間諜身份。對西施的定位,雖非完全捕風捉影,卻給人某種混淆歷史、文學和民間傳說的詭異感。西施是否以及如何擔任“間諜”,疑點與爭議尚多。其生平事跡主要來自編撰于東漢初的《吳越春秋》一書,此書問世時,距吳國滅亡已約500年,被認為傳說和藝術加工成分較多。
博物館還說,中國養蠶、種茶、制瓷的技術,都是被歐洲間諜“偷”走的。公元6世紀,兩名基督教僧侶把蠶繭藏在中空的竹制品里帶到羅馬帝國。18世紀初,一名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參觀了中國瓷窯并記下詳細筆記,“為歐洲制陶工匠提供了足以終結中國瓷器壟斷的情報”。184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一名蘇格蘭植物學家到中國,他偷偷帶出的中國茶株、茶種和制茶情報等使英國得以開始在印度種茶,而印度茶產量很快超過中國位居世界第一。
當然,以諜報為主題的博物館或許刻意突出甚至夸大了諜報對歷史的作用,歷史真相往往更為復雜,學術界對中國養蠶制絲技術如何傳入歐洲等問題還存在多種說法。
不過,正如博物館在展覽說明中所指出,在上千年時間里,古代中國的技藝和技術是西方“經濟間諜”孜孜以求的目標。
博物館在出口處特意留了兩段話。大意是,存在你看到的世界,也存在你看不到的世界;有你知道的故事,也有你以為自己知道的故事。從此你對世界的看法,會與以前不同。
的確,展覽讓人眼界大開。這個藏在層層暗影中的世界,假假真真,蘊藏人類的聰明才智,也映射人性中的殘酷和暗黑,并不是007電影或《王牌特工》的天下,也不是《真實的謊言》或《碟中諜》呈現的模樣。冰山之下更有冰山,而冰面之下,陽光最為稀缺,黑暗從不匱乏。
推開博物館大門,倍覺陽光燦爛,視線坦蕩,心情輕松。
監制:閆珺巖
記者:徐劍梅 郭一娜
編輯:孫浩 唐志強
視頻:楊依然
(來源:新華國際)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