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的“薄霧”
2019年4月28日,印度尼西亞發表聲明,現任總統佐科已經同意遷都,首都將不再是雅加達。爪哇島上這個地勢低洼的巨型都市確實是不堪負重了。
責任編輯:楊嘉敏
2019年4月28日,印度尼西亞發表聲明,現任總統佐科已經同意遷都,首都將不再是雅加達。今天的雅加達市區人口1200萬左右,包括衛星城在內的大雅加達地區人口達到3000多萬,占到印尼總人口的11%。爪哇島上這個地勢低洼的巨型都市確實是不堪負重了。
雅加達市民在“無車日”涌上汽車道步行。
如果拋開全球化的陳詞濫調,雅加達在許多方面仍然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橫亙在每到雨季就洪水泛濫的平原上,綿延數十公里。既沒有中心,也很難說有什么邊界。它像一件被隨手扔在岸邊的舊夾克,污漬斑斑,即便是那些炫目的高樓大廈,也并不標榜與之相稱的文化深度,更不遮掩背后一片片灰色混凝土郊區組成的叢林。
很難相信,荷蘭人曾經在這里統治過300多年,把這里稱作“巴達維亞”,古語“荷蘭”之意,因為如今這里已經見不到什么荷蘭人留下的痕跡。
這里既沒有阿姆斯特丹的從容,也缺乏后殖民學者感興趣的“異國情調”。滿大街的羅馬字母,不是荷蘭文,也不是英文,而是印尼文,其中一些詞的字根來自梵語,暗示著爪哇與古印度文化的飄渺淵源。實際上,“雅加達”即是梵語“勝利之城”的意思,盡管勝利對于這座城市來得并不算輕松。
作為印度尼西亞的首都,和爪哇島上最重要的城市,雅加達是一座充斥著雕像和革命紀念碑的城市。它們與城市的日常生活毫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溫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