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機是不是更容易成為“馬路殺手”?
正視交通事故駕駛人因素中的性別差異,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安全駕駛的培訓,比如在考駕照時,對男性的交通法規考試提出更嚴格要求;對女性駕駛員則加強應激反應方面的訓練。
5月21日8時50分許,廣州天河區林林樂路口的行人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一輛白色奔馳車在等紅燈時,突然啟動,沖向斑馬線上的路人,造成13人受傷,其中2人傷勢較重。媒體的報道透露了肇事車主的性別:丁某(女,45歲),并猜測“似乎是司機將剎車誤踩成油門”。
事故的具體原因究竟是什么,還有待交警部門通報,在此之前,我們不宜妄下結論(寫作本文時,得悉交警部門通報:據丁某本人供述,其在等候信號燈時,車輛掛在D檔,其側身拿后排的水杯,操作不當造成車輛失控。目前,事故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不過,這起離奇的交通事故已引發了網友對“女司機”的新一輪吐槽,比如一位加紅V的微博用戶說,“我在大街上,誰都不怕,就怕女司機。一看是女人開車,我都乖乖躲避三尺。愿傷者平安?!边@種毫不掩飾的性別歧視言論,當然讓人憤怒;暗示女司機對路人更具危險性,更是不顧事實的偏見。
不過,就我看過的交通事故新聞而言,“誤將油門當車剎”的女司機確實比較多見。剛才我用“女司機+油門”檢索新聞,排在首頁的幾條新聞是:“女司機一腳油門車掉河里 淡定站在車頂等救援”;“鄭州一女司機油門錯當剎車 騎車大媽嚇得摔翻在地”;“湖南一女司機油門當剎車踩!1死5傷!”
而用“男司機+油門”檢索新聞,排在首頁的資訊是:“男司機興奮開車回母校探望,一腳油門將大門撞爛”,“為什么女司機會將油門當剎車?男司機是轉腳尖踩,而女司機是抬腳”;“為什么女司機容易錯把油門當剎車?看看老司機怎么說”。新聞給人印象的差異是明顯的。
我個人是有這樣一種印象:在那些“誤將油門當車剎”造成的交通事故中,肇事者多半是女性司機。但是,我得承認,這并不是根據調查統計得出的嚴格結論,而是一種比較主觀的觀感而已。
我也不認為男司機開車更加安全。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交通事故是男司機造成的,這有統計數字為證:在上海,女性機動車駕駛人占比34.8%,而去年全年,上海女司機交通肇事數量占比僅為13%,交通肇事比例明顯低于男性。在濟南,2016年全市女性駕駛員占比35.09%,而涉及女性駕駛的交通事故為12.92%,占比也是遠低于男司機。在深圳,男女司機的比例差不多2:1,而2018年,男女駕駛員的交通違法比卻高達9:1。
國外也是如此,針對全美重大交通事故,NHTSA(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調查了1996-2006年的交通事故量和人口普查數據,結果顯示,幾乎在所有年齡段,男性司機的事故率都比女性高。
顯然,男司機比女司機更有資格充當“馬路殺手”。
說到這里,我想補充我的另一個印象:在那些因超速導致的交通事故中,肇事者多半是男司機。當然,這也是個人印象而已,并不是嚴謹的統計結論。
但是,我們大可不必否認,在交通事故的駕駛人因素中,男女司機的具體肇事因素存在差異。一般而言,男性與女性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難免會傳導到駕駛行為上。
這方面,國內外都有嚴肅的研究。
安徽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做過一份抽樣測試:他們在杭州、西安、濟南、齊齊哈爾等城市選取了1680名客運、貨運和公交司機進行現場測試,檢測男女司機在速度估計、復雜反應判斷和操縱機能的差異。結果表明,在復雜反應方面,女性的反應速度普遍比男性慢5~10ms。
長安大學汽車學院與山東交通學院的研究者也做過駕駛員應激能力的試驗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性別對應激反應存在較大的差異,相比男性駕駛員,女性駕駛員應激反應能力需進行更多的訓練次數,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保▍⒁婈惙f、劉浩學《女性駕駛員應激反應能力研究》)
國外的相關研究也表明了同樣的結論:“女性復雜反應判斷的失誤次數較男性多,……女性駕駛員對于突發情境的處理能力不如男性?!保▍⒁姳本┕I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蔡娜《女性駕駛員道路交通事故影響因素分析》所引述文獻)
但另外的研究又表明:“較之男性,女性遵守交通法規的責任感更強”;“男性明顯的比女性更容易產生危險駕駛行為”。(參見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蔡娜《女性駕駛員道路交通事故影響因素分析》所引述文獻)
國內外這些嚴肅的研究結論,恰好可以印證我之前的個人觀感大致上是成立的:相對于男司機,女司機由于應激反應能力的原因,可能更容易誤將油門當車剎;而相對于女司機,男司機可能更容易做出超速之類的危險駕駛行為。
指出這一點,當然不是為了說明男性比女性更懂得開車——事實上,也許正是這樣的自負導致了男司機的危險駕駛傾向。
正視交通事故駕駛人因素中的性別差異,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安全駕駛的培訓,比如在考駕照時,對男性的交通法規考試提出更嚴格要求;對女性駕駛員則加強應激反應方面的訓練。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