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八飛專欄:請問候勞鶴
這五個中文字,是愛因斯坦對德國知識分子的一部長篇起訴書: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知識分子罪責難逃!
責任編輯:馬莉
■虎頭傳說
◇納粹橫行德國,荼毒人民,一大半要歸咎于沉默脅從的德國知識分子。
◇知識總是奮不顧身地撲向權勢,就像飛蛾撲火。
◇當飛蛾終于贏得光和熱時,它們失去了自己。
1.三顧茅廬
1940年10月1日,定居美國七年的愛因斯坦入籍美國。其后,因反對納粹操控教育憤而辭去斯圖加特理工高校校長的物理學家埃瓦德赴美散心,途中專程到普林斯頓登門造訪愛因斯坦。老友重逢,相談甚歡。興盡分手,告別時愛因斯坦囑咐:“請問候勞鶴。”
埃瓦德隨口說:“也問候普朗克吧?”
話音未落,愛因斯坦重復道:“請問候勞鶴。”
反應如此迅速,顯然早有準備。
很久后,埃瓦德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普朗克是個悲劇角色……英雄只有一個,他是勞鶴,而不是普朗克……事至今日,我方恍然大悟。”
誰是普朗克?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德國的牛頓,191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量子物理學先驅,威廉皇帝學會會長,德國科學界深孚眾望的偉大領袖。他去世后,德國最高科學院——威廉皇帝科學院改名普朗克科學院,至今。這位學養深厚的貴族教授溫文爾雅,平易近人,贏得上至德皇威廉二世、下至引車賣漿之徒的廣泛愛戴,人未去世,頭像就被印上了兩馬克金幣和郵票。
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如果愛因斯坦生命中有鮑叔牙,則此人必是普朗克。普朗克是愛因斯坦的伯樂、知音、導師兼鐵哥們兒。1913年,愛因斯坦賴以成名的五篇“奇跡年”論文發表已過八年,卻仍泯然眾生。此時普朗克親赴瑞士禮聘愛因斯坦,寫就“三顧茅廬”的德國版。地球人都知道愛因斯坦課上得很爛,可普朗克非但沒有借此殺他的價,反而在聘書中明文規定:聘請愛因斯坦為柏林洪堡大學講席教授,一節課都不用上!
21世紀的中國大學,哪個教授敢說自己拿得到這樣一份聘書?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與絕大多數江湖領袖的“潛規則”相反,普朗克選中愛因斯坦并非希望他百年之后為自己摔孝子盆兒。其實他在科學上經常與愛因斯坦意見相左。愛因斯坦在論文“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中提出“光量子假設”(十六年后他憑此文獲諾貝爾獎),普朗克相當不以為然。他在愛因斯坦進入威廉皇家科學院推薦書中白紙黑字寫道:“有時他在科學猜想中也可能與目標差之毫厘……比如他關于光量子的假設……但我們不應責之太深。如果沒點兒冒險精神,那最精確的科學也無法真正推陳出新。”
語多偏袒,卻明明白白說著否定。
什么叫鐵哥們兒?
就是那個并非事事贊同你的觀點,但永遠站在你這一邊的人。
在劍橋大學天文臺長愛丁頓證實相對論之前,普朗克是惟一高度評價愛因斯坦的著名物理學家,經常當眾稱愛因斯坦為“當代哥白尼”。1916年5月,普朗克提前引退德意志物理學會會長一職,而他力薦的繼任者,正是年不高德亦不甚劭,名更尚未滿天下的愛因斯坦。
伯樂為什么永遠少于千里馬?因為伯樂必須首先承認自己跑不過千里馬。
投桃報李,愛因斯坦對普朗克向執弟子禮。1918年,蘇黎士理工高校認識到放走愛因斯坦吃了大虧,遂聯合蘇黎士大學向愛因斯坦發出待遇遠超柏林的任教邀請,愛因斯坦出于對普朗克的忠誠當場拒絕。
2.永不寬恕
然而,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請問候勞鶴!”
這是愛因斯坦送給全世界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如山贈言。
這句平和的問候是愛因斯坦對德國知識分子火花四濺的永不寬恕。
這五個中文字,是愛因斯坦對德國知識分子的一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