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鼓勵發展小微幼兒園?
一個中學最大規模是1000個學生,一個小學是500到800個學生,想要賺錢的人就不來了。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8年9月11日,福州市鼓樓區溫泉街道傳初幼兒園,這是福建省首家民辦普惠性社區精品幼兒園。
(本文首發于2019年5月23日《南方周末》)
北京某教育大區2018年底的統計,其幼兒學位一共是2.9萬,其中1.1萬是由不規范的、小規模的家庭園提供。如果沒有這部分供給,很多幼兒將處于無園可上的狀態。
李一諾曾建議,限制民辦機構營利性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限制其辦學規模。一個中學最大規模是1000個學生,一個小學是500到800個學生,想要賺錢的人就不來了。
《小的是美好的》是19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E. F. Schumacher)的經典著作,在舒馬赫的家鄉,還有一個協會在傳播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對無節制的、大規模工業生產和過度消費的反對,認為資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產會導致經濟效益降低,貧國與富國的差距拉大,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應當超越對“大”的盲目追求,所以他主張小規模、適當規模的機構、中間技術、適用技術等等,以人的需求為度的一種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
今天,小而美理念也正在我們的生活中傳播。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小的是美好的呢?
學校變革潮流:趨同于非營利機制
首先,小即是多。今天我們主張發展小微幼兒園,它的直接需求是滿足供給,因為大規模的公辦園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又極具多樣性的社會,因地制宜、自下而上、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發展教育,是一個最基本的、非常值得重視的經驗。但這些年,我們拋棄了這個常識,取消了企事業單位、社區、家庭舉辦幼兒教育的權利,去搞大規模的公辦園,想要包辦,實際上又包不了。
于是,出于“有園上”這一基本需求,小規模園又提到了今天的議事日程。有一個數據,北京某教育大區2018年底的統計,其幼兒學位一共是2.9萬,其中1.1萬是由不規范的、小規模的家庭園提供,也就是說“黑園”約占3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