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成本正?;?,是起點不是終點
中國制造遭遇全面成本上升,意味著成本正?;倪^程已在中國開始。這一過程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不能因為擔心通貨膨脹而放棄價格改革,價格改革永遠沒有最佳時機。
責任編輯:夏英 余力
——專訪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
中國制造遭遇全面成本上升,意味著成本正?;倪^程已在中國開始。這一過程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不能因為擔心通貨膨脹而放棄價格改革,價格改革永遠沒有最佳時機。
中國經濟似乎籠罩在成本上升的陰云中,在經濟活躍的廣東、浙江、福建等地,成千上萬家企業遷移、減產、停產以至關門。中國之外,貿易商們正掙扎于從未遭遇過的“中國制造”提價潮中,而投資者則熱烈地談論:由于成本上升,中國是否正在失去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
如西諺云,裝了半杯水的杯子,悲觀者看到其半空,而樂觀者則看到半滿?;ㄆ煦y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就是這樣一位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中國正處于歷史性的成本正?;^程,對中國經濟而言,這遠非噩耗,實是經濟成功轉型的應有之義。
就這一論斷,南方周末記者在北京專訪了沈明高博士。
為何要素價格長期被低估
南方周末:望文生義,成本正?;馕吨械某杀倔w系不正常,您所認為的不正常怎么定義?
沈明高:在中國,主要的投入品的價格都是扭曲和低估的。這包括勞動力、土地、大宗商品、資金成本、環境成本和其他成本。
以能源為例,2002年到2006年,世界能源價格以每年29%的速度上漲,而在此期間中國能源價格上漲的速度只有9%。勞動力、土地、環境成本的低估同樣顯而易見。
我們的一項研究表明,投入品價格的扭曲和低估使中國制造業節約了約3.83萬億成本,這個數字大約相當于2007年中國GDP的15.5%,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和的兩倍。
其中勞動力成本大約低估2000億元,土地成本低估1500億元,大宗商品成本低估16000億元,環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