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半坡上的變奏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中國制造都在經歷一場大考。如果這次大考能過,將來 Made in China就會是品質的代名詞。但是現在,大部分中國企業還在半山坡上艱難地行進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中國制造都在經歷一場大考。是有一些企業關門,但遠非成千上萬,上規模的企業出事的很少,倒的大多是既無技術實力又無資本實力的中小企業。如果這次大考能過,將來 Made in China就會是品質的代名詞。但是現在,大部分中國企業還在半山坡上艱難地行進
風霜雨雪
幾公里的狹長丘陵谷地里,聚集了三千多家制鞋或鞋材企業,它們分布在朝向各異的民宅或廠房里,這些建筑看起來像各種比例的水泥方塊,雜亂地簇在蜿蜒的公路兩旁,被綠色的田野包圍,更遠處,起伏的丘陵郁郁蔥蔥。
首次來到吉隆鎮的人,很難不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這里屬于廣東惠州,20年前還是一個鄉村小鎮,但現在或許是全世界鞋廠密度最高的地方。幾乎有樓房處就有幾十家鞋廠。
雖然在兩年前如愿拿到了“中國女鞋生產基地”的牌子,但這里的鞋廠絕大部分只能稱為家庭作坊,幾臺鞋機、二三十個工人,就是一個廠。這里最大的企業,到了東莞,只能算中等規模。
3月底,當知道有記者來訪,幾位當地鞋業的頭面人物聚到了一起。幾小時的聊天中,苦惱、無奈、苦笑的表情交替出現,笑容難覓。
“我們現在是風霜雨雪都遇到了,就是沒有陽光。”說話的鞋廠老板數起手指頭,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減少,還有勞動合同法。旁邊的人提醒,電價漲了、缺工也得算上。
“風霜雨雪”加起來,成本上升差不多30%,是利潤的幾倍,價格又提不上去,“沒訂單,還主動一些,手上有訂單的,做多少虧多少。”
可開工廠的,又不能不開工,要不工人都走了,拿了合適的訂單也做不了。幾臺機的小作坊還好,隨時可以關門,大廠只能硬著頭皮做。即使這樣,還有麻煩——工人不夠。
吉隆鎮上的當地人只有不到5萬,但外來工人有15萬,每年生產6億雙女鞋,80%出口。這里的月工資已經到了1600元以上,比“珠三角發達地區”高出了200-300元,可因為是農村,前兩年開始工人慢慢短缺。成本上漲的麻煩甚至比不上缺工的麻煩。
到處都缺人。在座的一個老板,去年剛投產了鎮上最大的鞋廠,現在開工不足20%,“只要有工人,我還是有把握能做下去的。”
鎮上的鞋業廠商會去年組了一個團,到內地幾個省份去招人,悻悻而歸,“內地的政府很客氣,但名為勞務,實際是想招商。”
現在很多小廠關閉,他們看到的“只有黑暗,沒有光明”。
怎么活下去?
遷移?“怎么遷?我們都是吉隆的農民,幾個人、幾十個人用鉗子做鞋,一步步走過來的。身家都在廠房、設備上,現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