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到底開在哪

“100萬怎么樣?我當時就搖頭。他們以為我嫌少,又說200萬怎么樣?我還是搖頭?!泵鎸鬃鞘械臓帄Z,何仿說,“一女不能三嫁,都是江蘇的兄弟市,不能搞矛盾,研究一下再說?!?/blockquote>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王霞

2006年“茉莉花節”累計引進投資項目188個,總投資102億元人民幣,實現旅游業直接收入2.72億元人民幣;2007年“茉莉花節”招商引資達168億元。江蘇多個城市,甚至安徽、山西,都參與到對民歌《茉莉花》發源地的爭奪。“茉莉花”之爭,早已超出一首歌曲的文化屬性。

7月22日,媒體報道稱,重新編曲的中國民歌《茉莉花》已經被初步定為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且目前僅此一首歌入選。

當天下午,北京奧組委官員澄清:“《茉莉花》并沒有被選定為奧運會惟一的音樂。只是有可能借用《茉莉花》的幾個選段,出現在最終確定的頒獎音樂中。”

但對于《茉莉花》這首傳遍世界的中國名曲來說,在重大活動中登堂入室似乎已經司空見慣。自從1997年香港回歸交接儀式、1999年澳門回歸政權交接儀式上成為中方樂隊演奏的三首樂曲之一后,《茉莉花》已儼然中國的“第二國歌”。

在歐美各國出版的各種民歌集、歌曲選和音樂史論著里,都選用《茉莉花》作為中國音樂的代表,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924年在其最后一部歌劇《圖蘭朵》中,用《茉莉花》為音樂主題多次在劇中出現,使此歌更加風靡世界,某種意義上,它已被世界承認,成為代表東方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

但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近年來,在地方政府間,對這一中國文化符號的爭奪一直沒有休止。

“市歌”之爭
直到2006年,圍繞著《茉莉花》的爭論還只存在于很小的范圍之內。

在此之前,音樂界除了承認《茉莉花》是江蘇民歌外,對于《茉莉花》究竟發源于江蘇何地并沒有一致的意見。

但是,在江蘇,“《茉莉花》發源于六合”的說法早已被江蘇音樂界所熟知。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原副秘書長朱新華說,這個說法從2000年開始出現,并迅速成為江蘇音樂界的主流聲音。

這個說法的出現和流傳,與曾任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的何仿密切相關。按照何仿的敘述,1942年,當時年僅14歲的“新四軍文藝小戰士”何仿跟隨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轉戰六合金牛山下,偶然聽到民間藝人演唱從清朝道光年間就開始傳唱的民歌《鮮花調》。

就在何仿撰文回憶自己收集《茉莉花》經過的那幾年,《茉莉花》已經徹底完成了從鄉間小調到中國象征的轉變。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