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益組織正站在轉型關口
媒體關注的極少數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它們往往是由少數有社會理想的知識分子發起,是知識分子社會理想的產物。但成熟的公益組織更應該是主流工商社會的產物。
責任編輯:陳敏
■成立公益組織,要有明確簡易的法律規定,享受稅收減免等方面的法律或政策支持。
■公益組織應按公司模式管理,最有效率的是“商人做善事”。
■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的規范性地壯大與成熟,有待工商界的大規模介入。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其宗旨是推動中國企業家承擔更多的生態環保責任。2008年6月9日到19日,該協會組織十九名企業家會員專程赴美考察公益基金會。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組織者之一、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秘書長楊鵬先生。
越組織化,越能公益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家想做好事,一般都是直接捐錢就行了,為什么還要專門去美國考察?
楊鵬:現代公益事業與傳統的個人修橋鋪路、積德行善不同,它不是隨機性的,必須高度組織化,必須高效率,要有可持續發展性??突?、洛克菲勒想做好事,不是簡單地把錢給出去,而是通過建立自己的基金會來做,比爾·蓋茨也是這樣,他不是單純地把錢捐給別人去操作,而是自己建立基金會來操作。
總之,現代公益事業是一個要求專業化管理和技能的組織性的事業,不是有錢就能做好的,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
南方周末:你們考察了哪些基金會和公益組織?考察的形式是如何安排的?
楊鵬:十天時間中,我們先后在舊金山、紐約、華盛頓,對美國惠利特基金會、能源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保護國際、福特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瑞爾保護協會等15個民間公益機構進行了考察。
這些機構資金規模比我們大,制度比我們完善,專業人才比我們多。福特基金會資產136億美元,惠利特基金會資產80億美元。大自然保護協會每年支出近8億美元,有專職的律師150名,專職科學家700名。
雖然它們比我們大得多,成熟得多,但對我們很重視,為迎接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向我們介紹了他們在治理結構、項目運作、資金管理、財務監控以及募資等方面的具體內容,形式就是介紹、講課、參觀、討論,瑞爾保護協會還組織我們參與了虛擬練習課。
另外,美國財長保爾森會見我們時說,中國企業的環保參與,有助于落實中美政府間戰略對話的環保條款。
成功商人不參與公益才奇怪
南方周末:這次考察最大的體會是什么?有哪些收獲?
楊鵬:各人角度不同,體會就不一樣。我最大的體會在三個方面:一是公益管理組織十分嚴密,引進了公司化管理的模式;二是美國的社會道德傾向于社會公益事業;三是美國的法律支持社會公益事業。
南方周末:能否逐一展開,先從你提到的社會道德這個層面開始談?
楊鵬:從社會道德來看,可以說美國是一個由志愿者組成的國家,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從事過志愿者的工作?;蛟S是宗教文化所強調的奉獻精神的原因,美國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