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保健品的年輕人
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和諸多限制,以及科學可能被企業和專業人員操控以實現其目的,且科學無法脫離商業,我們的身體可能會成為商業牟利的戰場
責任編輯:周建平
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和諸多限制,以及科學可能被企業和專業人員操控以實現其目的,且科學無法脫離商業,我們的身體可能會成為商業牟利的戰場
湖南衛視主持人吳昕吃完午飯,接連拿出五粒膠囊,一口氣吞下。深夜12點多,臨睡前,她又挨個服下了綜合維生素、阿膠、魚油、葡萄籽、膠原蛋白等九種保健品顆粒和口服液。兩個月前,《我家那閨女》綜藝節目熱播,吳昕作為女嘉賓之一,展現了她在北京家中的日常生活。
“每天要吃二三十粒,啥事想不起來的時候,都能記得吃保健品?!眳顷吭诠澞恐型嘎?,自己從30歲開始服用保健品,已經持續吃了六年,
和吳昕一樣熱衷于保健品的明星不在少數。戚薇做客《真相吧,花花萬物》綜藝時,分享了自己的保健品購物車和隨身攜帶的藥盒。她每天的劑量一只手都捧不過來?!杜枷窬毩暽防锏耐踝赢惓鲂袝r,保健品的藥瓶塞滿了半個行李箱。
沉迷保健品早已不是老年人特有的標簽,也不僅僅是演藝圈風靡的現象。2018年天貓雙11購物節,超過800個品牌的保健品合力拿到進口品類銷售第一。據天貓國際統計,80后和90后年輕人占進口保健品消費者的60%,其中80后約占36%,90后約占24%。
當千禧一代逐漸成為社會的消費主力,越來越多年輕人將保健品納入自己的健康方案。
擁有395萬微博粉絲的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咨詢保健品服用的人。據他觀察,2013年左右,隨著代購和海淘等購物模式盛行,國外保健產品涌入國內,年輕人的保健意識也隨之興起,無論是出于跟風,還是對健康的關注和管理,吃保健品已經成為一件自然又時尚的事情。
保健品不是靈丹妙藥,為何會成為年輕人的執念或養生法寶?這還是個難解的謎。
我們采訪了多位40歲以下的人,請他們談談選擇服用保健品的經歷。他們多數生活在一線城市,有國企員工、健身教練、媒體從業者、互聯網公關和代購。對保健品,他們信賴又困惑,他們試圖擺脫迷信,又陷于“科學”的泥潭中,或許他們的故事是線索,亦是某種答案。
“沒聽說有人吃出問題”“不能不吃”
清晨7點半,27歲的文迪從冰箱中拿出一顆雞蛋和黑芝麻谷粒多飲品,開始準備早餐。煮雞蛋的五分鐘空閑里,他從櫥柜中分別取出紅、銀、棕、藍、白、草綠共六種顏色的產自美、日、澳、中四地的保健品瓶裝,從里面倒出灰、紅、黃三色的膠囊和薄片,隨機放在某個瓶蓋里。
雞蛋煮好關火,他三兩口啃完,喝兩口飲品,再將瓶蓋中七八顆指甲蓋大小的膠囊一次性倒在嘴里,隨飲品一并吞咽,這是他每天的“營養”早餐。
到了下午四五點,文迪還會再重復吃一輪。如果出門,他一定選擇性帶兩三瓶保健品在雙肩包里,抽空用保溫杯里的熱水沖服。
這些瓶瓶罐罐里裝著護肝片、卵磷脂膠囊、番茄紅素、男士復合維生素、葡萄籽膠囊、血橙膠原蛋白口服液等,服用劑量標準為每種保健品每次一至三顆,一天推薦服用兩到三次。文迪計算了一下,按照保健品包裝上的服用指導意見,自己每天要吃下至少17顆大小、形狀不同的保健品。
“我掂量著這么吃也有點嚇人,時常四五顆輪換著吃一批,隔天再吃另一半,”即使用量時多時少,不算規律,但從開始服用堅持至今,文迪已經吃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