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炎 “ 它存在,你卻看不到”
一輛正著騎、倒著走的自行車,一把雙向裝彈、傷敵時自傷的手槍……他用純然理性和工科的思維,把最普通的物件變成當代藝術觀念的載體,用反日常經驗的不舒服感迫使觀眾思考
責任編輯:雨僧
一輛正著騎、倒著走的自行車,一把雙向裝彈、傷敵時自傷的手槍……他用純然理性和工科的思維,把最普通的物件變成當代藝術觀念的載體,用反日常經驗的不舒服感迫使觀眾思考。
王魯炎 圖 / 本刊記者 大食
王魯炎的世界充滿了悖論。他設計過一輛自行車,往前騎,卻向后退;一把剪刀,合上刀柄,刀刃卻會張開;一顆螺絲釘,沒有鉆入的功能;一把圓規,腳上卻加裝彈簧,于是每次畫出的圓形都不規則且不重樣;一管注射器,液體從上管推進去的同時,直接從下管等量抽出來;一把手槍,扣動扳機的結果是,子彈同時朝對方和自己的方向射來……
如果是工程師,王魯炎一定會得到“其設計不符合大眾習慣和需求”的評價,但作為藝術家,這便成了“反日常經驗”——用不習慣、不舒服感迫使觀眾思考。見到王魯炎時,他正在烏鎮國際藝術展的講座上,一張張介紹自己過往的作品。他把這一作品系列命名為以“W”打頭的物“產品”,并賦予它們現實觀念意義的“使用功能”?!癢自行車”“W剪刀”“W螺絲釘”“W圓規”“W注射器”“W雙向自動手槍”,是一張張精確的機械設計圖紙,乍看似乎與普通物件無異,但為了實現非常規的使用目的,諸如齒輪、度量等每個微小細節里都藏著玄機。他說,這些都是由理性創作價值觀催生的產物。他摒棄感性驅動,探索思想性的藝術觀念,將最普通的物品轉換為附載當代藝術觀念的載體。
《W雙向自動手槍》
《W圓規》
理性,邏輯,矛盾,前提,關系——接受采訪時,王魯炎的表達中會反復出現這些詞。他愛給作品取充滿悖論和張力的名字,如《被向上的向下體》、《被鋸的鋸》,以及這次在烏鎮展出的《開放的禁錮》。他總是為自己的表述提供“前提”,邏輯嚴密、滴水不漏。
戶外裝置作品《開放的禁錮》 圖 / 本刊記者 大食
大型戶外裝置作品《被向下的向上體》。該作品是根據澳大利亞國立海事博物館的高大鋼架建筑、近在咫尺的橋梁、海洋碼頭以及《鯊魚與人類》展覽主題這一獨特場域和語境所做的委托創作
“表面溫和,內在顛覆”,這也是他對年輕時的自己在“新刻度小組”時的評價。存在于1988年到1995年前后的“新刻度小組”被中國當代藝術史視為某種極端另類的存在:他們是一個嚴格使用數量關系、公式、規則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