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交會的島嶼

1624年12月,剛到大員(臺南)不久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駐臺灣長官宋克,詢問從日本帶領一幫兄弟逃亡到嘉義魍港的福建海澄人顏思齊說:“你要不要派出一隊人馬,跟我們一起去馬尼拉工作?”

責任編輯:朱又可

17世紀中期,荷蘭人所繪臺南熱蘭遮堡全圖,荷蘭人用武力占領臺灣,作為遠東貿易的據點。 (作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5月30日《南方周末》)

1624年12月,剛到大員(臺南)不久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駐臺灣長官宋克,詢問從日本帶領一幫兄弟逃亡到嘉義魍港的福建海澄人顏思齊說:“你要不要派出一隊人馬,跟我們一起去馬尼拉工作?”

當時正是荷蘭要從西班牙手中獨立出來的時機,戰爭還在歐洲打,馬尼拉是西班牙的亞洲貿易站,“去馬尼拉工作”就是合伙去打劫西班牙船。

顏思齊答應了。他派出會說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荷蘭語的鄭芝龍,帶領數百兄弟,一二十條的船,掛上荷蘭旗出發。

而那命運交織的開始,卻是始于福建與廣東、澳門。

十七世紀初,大航海時代的開端,臺灣與澳門有三個命運交會的連結。荷蘭與葡萄牙的兩度澳門決戰,讓荷蘭轉進澎湖,再轉到臺灣,最后終于改變臺灣的命運。

然而,在南中國海邊陲的島嶼,命運為什么如此緊密連結呢?它所代表的深層意義何在?

01

先看十七世紀初的故事。

1553年,葡萄牙在輾轉從漳州、金門島(當做補給貿易站),轉到雙嶼,又被朱紈打敗之后,終于在澳門落腳。開始了亞洲、歐洲之間的轉口貿易。這貿易有多賺錢呢?

1603年,前一年才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馬六甲海峽俘虜了一艘葡萄牙的商船,整船押回阿姆斯特丹,內有總重超過50噸的10萬件瓷器,以及1200捆的中國絲綢,一件一件地拍賣。那一年意大利絲的生產停擺,那批絲銷路好得不得了。北歐諸國采購的買家群集阿姆斯特丹,各國國王要他們不管行情多少,一律買下。

瓷器更驚艷了歐洲。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在《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中,曾如此描寫歐洲人看到中國瓷器的“震撼”:

“中國瓷器初抵歐洲,教見到或拿到的歐洲人大吃一驚。要歐洲人形容那東西,他們只想得到拿水晶來比擬。上了釉的表面堅硬而富光澤,釉底圖案輪廓鮮明,色彩亮麗生動。最上等的瓷器薄到對著光看的時候,可以看到另一面拿著瓷器的手的影子。最令歐洲人側目的風格是青花。青花瓷是薄白瓷,以鈷藍在表面作畫,并涂上完全透明的釉?!?/p>

大拍賣,造成很大轟動。拍賣的總收入有340萬荷盾,超過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之時認購資本額(650萬荷盾)的一半以上。當時,一個荷蘭教師的年收入約240荷盾。而一個受雇到船上的船員,年薪也只有大約120荷盾。

做海盜有這么好賺,荷蘭東印度公司怎么會離開呢?荷蘭以巴達維亞為基地,四出劫掠。

1604年6月,荷蘭艦隊司令韋麻郎(WybrandtvanWaerwijck)率領一支艦隊,從馬來半島出發,7月中旬到達廣東沿岸,準備伺機攻打澳門。他們想壟斷中國貿易,獨占利益。但遇上臺風。8月7日,在福建人李錦與潘秀的引導下,荷蘭艦隊開到澎湖,占領了澎湖,打算把這里當成基地。韋麻郎從澎湖派人到福建請求互市,但明朝當時還有海禁政策,無意與荷蘭貿易,更何況荷蘭先占了澎湖,這不是占了人家大門口,硬要強迫做生意,怎么可能?

福建總兵施德正聞訊后,馬上派出赴臺征戰倭寇有經驗的都司沈有容率兵船50艘,搭載大約2000名士兵,于1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貳東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