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政治迷局
過去的5年間,巴育從臨時總理到代理總理再到民選總理,完成了從軍人向政治家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他因為多次拖延大選時間而遭到抨擊,也因為時時怒懟而和媒體關系惡劣,不過他的政治手腕是天生的,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向一個成功的政治家靠近
責任編輯:孫凌宇
過去的5年間,巴育從臨時總理到代理總理再到民選總理,完成了從軍人向政治家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他因為多次拖延大選時間而遭到抨擊,也因為時時怒懟而和媒體關系惡劣,不過他的政治手腕是天生的,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向一個成功的政治家靠近
2019年4月22日,柬埔寨卜迭棉芷省波貝,泰國柬埔寨跨境鐵路開通儀式,泰國總理巴育(右)與柬埔寨首相洪森一同出席
3月24日,泰國舉行了軍事政變5年來的首次大選。根據泰國選舉委員會公布的投票結果,親軍方的人民國家力量黨在下議院獲115席,加上近日宣布支持的其他中小政黨的議席數,現任總理巴育已獲得135席支持。根據泰國法律,總理由500名下議院議員和250名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挑選的上議院議員一同選舉產生,得票過半者當選。由于上議院250席根本就是軍方的人,加上下議院的135席,巴育獲得過半支持當選總理已成定局。
巴育的上臺,起源于5年前的那個炎熱的下午。2014年5月21日下午,泰國陸軍司令巴育·占奧差召集執政黨、反對黨、選舉委員會高層官員以及親政府、反政府示威領導人和看守政府總理尼瓦探隆在陸軍俱樂部開會,商議當時政治危機的出路。按照巴育的說法,他要阻止泰國淪為又一個“烏克蘭或埃及”。第二天下午16時20分左右,會談破裂。40分鐘后,巴育對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軍方接管政權。
這是1932年泰國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以來的第20次軍事政變。事情的起因是2013年11月為泰黨控制的下議院投票通過的《赦免法案》。根據該法案,2006年6月到2012年5月因參與暴力示威而被判刑的人員將獲得赦免,以實現國內政治的和解。不過反對派認為,該法案是為赦免前總理他信而量身定做的,因此堅決反對。圍繞著這一法案的爭議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時任總理英拉在2014年5月7日被憲法法院裁定濫用職權罪名成立,隨即被解除總理職務。英拉的親信尼瓦探隆擔任看守總理,但局面依然混亂。
多方爭執不下之時,軍人再次登場。擔任軍方最高職務的時任陸軍司令巴育就此走上了政治舞臺。過去的5年間,他從臨時總理到代理總理再到民選總理,完成了從軍人向政治家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他因為多次拖延大選時間而遭到抨擊,也因為時時怒懟而和媒體關系惡劣,不過他的政治手腕是天生的,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向一個成功的政治家靠近。不過5年來,泰國的政治困局依然無解,而且局面比5年前還復雜了很多。巴育的前路,委實并不輕松。
鷹派巴育
位于曼谷東北210公里的呵叻府是巴育的老家,1954年,他就出生在呵叻府的一個軍營中,他的父親當時在那里當兵,巴育算得上是軍人世家出身。
在泰國,軍人主要有兩種產生的途徑:主動報名參軍或者參加抽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