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膳食習慣成為全球死亡主因
美國華盛頓大學默里教授領導的一個小組對2017年全球195個國家的15個膳食風險因素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約1/5的死亡原因可歸因于不均衡的膳食結構,包括鈉攝入量偏高、全谷物和水果攝入量偏低等。
責任編輯:朱力遠
美國華盛頓大學默里教授領導的一個小組對2017年全球195個國家的15個膳食風險因素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約1/5的死亡原因可歸因于不均衡的膳食結構,包括鈉攝入量偏高、全谷物和水果攝入量偏低等。
膳食習慣與人體健康,特別是非傳染性疾病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科學家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的問題,但是大多數研究對象主要局限于某個國家或地區的人群,得出了不良膳食習慣與非傳染性慢性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關,這些研究成果也成為各國或各地區制定健康計劃的重要參考。由于數據收集存在較大難度、評判指標和標準難以統一等問題,基于膳食結構與非傳染性慢性病之間關系的全球性全景式研究并不多。2019年5月份,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及其旗下的《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接連發表重磅研究成果表明,不良膳食習慣造成的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
或與全球1/5的死亡有關
在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資助下,美國華盛頓大學克里斯多夫·默里(ChristopherMurray)教授領導的全球疾病負擔2017協作組對2017年全球195個國家的15個膳食風險因素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約1/5的死亡原因可歸因于不均衡的膳食結構,包括鈉攝入量偏高、全谷物和水果攝入量偏低等。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
研究人員選擇的15個膳食風險因素大致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有益的食物或營養素攝入偏少,比如蔬菜、水果、堅果、全谷物、牛奶、豆類、纖維、Ω-3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鈣,另一類是有害的食物或營養素攝入偏高,比如鈉、紅肉、加工肉、反式脂肪酸、含糖飲料。選擇這些膳食風險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足夠證據表明它們與非傳染疾病發生有關,這些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