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沖突論”該扔進故紙堆了
在文明多元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的當下,“文明沖突論”更應該被扔進歷史的故紙堆。
責任編輯:陳斌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只要有欣賞其他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之間就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借鑒,迎來多樣文明和諧共生的時代。
塞繆爾·亨廷頓恐怕不會想到,在他去世十多年之后,他的“文明沖突論”會被撿起來,成為美國對外關系框架的“基礎”。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斯金納日前在就中美關系與對華戰略發表演講時稱,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對一個非白色人種的大國對手”,這是“與一場完全不同的文明作戰”。
“文明沖突論”在提出之初就充滿爭議,被不少人認為既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不符合美國的價值觀,此后歷屆美國政府都否認將其作為外交政策的起點。在文明多元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的當下,“文明沖突論”更應該被扔進歷史的故紙堆。
文明是一個人類群體共同認同的價值觀、信仰、體制和社會結構等。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規律看,文明本質上沒有與其他文明沖突的基因。
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認為,人類文明起源于對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刺激的回應,也就是對挑戰的應戰。文明的生長動力則來源于社會的創造力。正是由于擁有創造力,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