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與中國科幻四十年:“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原創 2019-06-08 文化頭條 更早的1995年,也是三百年一遇的大型彗星將與木星相撞的那晚,譚楷記得那天很冷,他們還租了軍大衣御寒。 南方周末記者 劉悠翔 南方周末實習生 陳亞杰 發自:成都、北京 責任編輯:邢人儼 更早的1994年,也是三百年一遇的大型彗星將與木星相撞的那晚,譚楷記得那天很冷,他們還租了軍大衣御寒。許多人為了用小小的天文望遠鏡看一眼星空,在峨眉山金頂排起了長隊,這讓譚楷很感動:“只要一個民族還有好奇心,還能仰望星空,這個民族就有希望,就還能搞科幻?!?/p>(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6日《南方周末》)2019年,現象級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影片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該小說首發于2000年第6期的《科幻世界》。 (資料圖/圖)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1979年,人類第一次讀到了來自宇宙中另一個世界的信息。中國天體物理學家葉文潔不顧警告,向外星文明發射了回信。人類與外星文明首次對話。現實中的1979年,幾個中國人在四川成都創立了《科學文藝》雜志(注:更名于1991年的《科幻世界》的前身),開始了探索科學、未來與未知的旅程。四十年間,《科幻世界》留下過許多驚人的預言——《科幻世界》的明星作家韓松,在2000年出版的小說中描寫了美國世貿中心未來遭炸彈襲擊和飛機撞擊的情景。一年后的9月11日,美國世貿中心遭遇恐怖襲擊。在這部小說中,韓松還寫到未來西方金融體系的崩潰,以及中國啟動應急體系幸免于危機,類似的情節在2008年真實發生,持續至今。1999年第7期《科幻世界》刊登了關于記憶移植的文章《長生不老的夢想》和小說《心歌魅影》。雜志上市一周后的全國高考,作文題赫然印著“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屆高考考生郭帆和龔格爾是《科幻世界》忠實讀者,他們因此受益。2019年,郭帆導演、龔格爾參與編劇的現象級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影片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這篇小說也誕生于2000年第6期的《科幻世界》。科幻作家王晉康從1993年開始在《科幻世界》持續發表有關基因編輯的小說。2018年11月,基因編輯嬰兒在深圳誕生。消息傳來時,王晉康剛剛在深圳過完70歲生日,陪在他身邊的是《科幻世界》的編輯們和作家們。作為中國唯一一份延續至今并從未??目苹秒s志,《科幻世界》從1990年代中期起就成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科幻世界》的四十年,也是中國科幻的四十年。1979年5月《科學文藝》創刊號封面。 (受訪者供圖/圖)“我們要是???, 中國科幻就沒人搞了”《科幻世界》最初并不主打科幻小說,1979年創刊時取名《科學文藝》,辦刊宗旨是“以文藝的形式普及科學知識”,沿襲連蘇聯都棄之不用的1930年代科普作家伊林的口號?!犊茖W文藝》創刊號上的12篇文章中,只有兩篇是真正的科學幻想小說。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科幻小說并不等同于“普及科學知識的小說”。1981年,對科幻小說的質疑漸漸出現。許多科幻小說的情節是當時科學無法證實的,作家因此遭到批評。比如葉永烈的科幻小說《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寫過,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峰發現被巖石包裹的尚未鈣化的恐龍蛋,并成功孵化出恐龍。這一情節被當時的批判者認為是“偽科學”。直到1993年,美國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在全球熱映;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從河南發現的恐龍蛋中破解了部分遺傳密碼,人們才意識到葉永烈的想象力有多超前。然而在1980年代初,科幻作家當時的反駁蒼白無力。1982年8月,童恩正等十二位科幻作家聯名發表公開信,反駁對科幻小說的錯誤批評。迎接他們的,卻是對科幻小說的批判升級。“搞的風聲鶴唳,一片挨打?!薄犊苹檬澜纭非翱偩?、如今已76歲的譚楷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全國科幻類報刊隨即紛紛???,到了1986年,《科學文藝》成為中國科幻的唯一火種。1980年科幻在中國剛剛興起時,日本科幻作家兼評論家巖上治就創辦了日本中國科幻研究會,專門研究中國科幻小說。1986年,巖上治探訪《科幻世界》編輯部,他對主編楊瀟說:“現在中國科幻刊物都倒了,我們只有研究你們一家了?!?/p>“我們要是???,中國的科幻也就沒人搞了。所以咬咬牙堅持了下來?!弊T楷回憶當年的孤獨與艱難時說,“當時國內要是還有第二家,我們也就不搞了?!?/p>1987年6月,譚楷在《人民日報》發表《“灰姑娘”為何隱退》。文章以“灰姑娘”比喻中國科幻小說,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呼喚科幻從“某種模式”中解脫出來,卸掉科幻普及具體科學知識的擔子??茖W家楊振寧看到科幻科普讀物在市場上銷聲匿跡,聲援道:“沒有哪個科學家是通過看科幻小說來學習科學知識的,但科幻小說可以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p>1987年10月、12月,《人民日報》又兩次刊文討論“灰姑娘”為何隱退。1988年2月,在作家馬識途的支持下,中國作協四川分會科幻文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