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史學與美食不可辜負:逯耀東教授的治學與為人
逯耀東教授(1932-2006)逝世已13年,最近臺北東大圖書公司要重新出版逯耀東教授“糊涂齋史學論稿”五種:《抑郁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魏晉史學及其他》《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胡適與當代史學家》(編者注:北京三聯已引進了三種)。逯教授雅好鄭板橋法書,書齋壁上掛著板橋“難得糊涂”橫幅,欲以為齋名;逯夫人李戎子女士笑說:“還難得糊涂,你幾時清楚過?”遂去“難得”二字,而名曰“糊涂齋”;此乃“糊涂齋史學論稿”書名由來。
責任編輯:劉小磊
逯教授治中國飲食文化,不但由其中悟得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傳統,更進一步將“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延伸為治學要方、處世至理和為政要道。
逯耀東教授(1932-2006)逝世已13年,最近臺北東大圖書公司要重新出版逯耀東教授“糊涂齋史學論稿”五種:《抑郁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魏晉史學及其他》《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胡適與當代史學家》(編者注:北京三聯已引進了三種)。逯教授雅好鄭板橋法書,書齋壁上掛著板橋“難得糊涂”橫幅,欲以為齋名;逯夫人李戎子女士笑說:“還難得糊涂,你幾時清楚過?”遂去“難得”二字,而名曰“糊涂齋”;此乃“糊涂齋史學論稿”書名由來。
逯耀東教授。
逯教授才氣橫溢,文如其人,時而氣勢澎湃猶如千軍橫掃,時而粗獷豪放如“那漢子”(編者注:逯教授散文集名),時而細膩秀美婉如雍正小楷。逯教授著作等身,橫跨文史,史學論文六十九篇,史學論集十本,散文集十五本。逯教授的史學成就主要包括五大部分。
一、從長城看國史
第一部分是長城史,討論長城的歷史意義。
中華民族是個農業民族。筑城不僅是農業民族特殊的技巧,也是農業文化發展必經的階段。逯教授以城的形成與發展,將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分成筑城、衛城和拆城等三個階段。
所謂“筑城”,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建筑小城堡開始,到秦帝國將西北邊疆許多城連綴起來,筑成一座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萬里長城。過去有關長城的討論,過分突出防“胡”的消極意義,逯教授認為長城不僅是一條國防線,也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的分水嶺,更是農業民族向西北拓展的極限,分割農業與草原文化的疆界。
至于“衛城”時代,從漢高祖的平城之圍開始,是成熟的農業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主力空前遭遇,從此,長城內外民族的沖突,互有勝負,而大量草原民族因此內移至長城以內,而與農業民族文化融合。以后的中國歷史,到中國近代以前,都是農業與草原民族,以長城為基線互相沖突與調和的歷史。逯教授研究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從平城遷都洛陽,引起沖突及反響,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至于“拆城”,因為近代以后侵略中國的“夷狄”,不再是從西北騎馬翻越長城而來,而是帶著堅船利炮從東南海上來的。于是中國面臨三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開始用夷變夏,師夷之長技,也就是現代化。城墻被視為封閉保守象征,要現代化就應開放,拆除城墻的藩籬,于是全國各地大小城池,相繼拆除城墻。長城雖已完全失去作用,但不妨礙現代化;并未拆除,只是忽略,任其坍壞。于是中國的歷史發展進入拆城時代,在拆城的過程,往往進退失據,中國近代的許多悲劇,種因于此。長城和中國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永恒的象征。這些精彩的論述原見于《勒馬長城》一書,其中精粹收入這次出版的《魏晉史學及其他》。
二、從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的互動看國史
第二部分是北魏鮮卑拓跋氏的文化轉變。
逯教授從漢與匈奴間的緩沖地,長城外農業與草原過渡地帶的“甌脫”出發,討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