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年的時間線,是被節日標記的
他們用歡聚標記了端午,所謂朝氣與傳承,便是如此
發自:南方周末
(本文為推廣信息)
1.當我們談論端午,我們談什么
當代青年的時間線,是被節日標記的。
春節是相聚和別離,清明是追思和踏青。五一是一場短途旅行,十一可以來一場長途“私奔”。中秋到底要不要回家?元旦一過,年齡又要被+1,但從心理上來講,還是要到過年,才算過完這一年。
而對處在一年中間的端午節,人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對屈原的紀念。端午節為什么變得有點“尬”,我們采訪了幾位各行各業的青年代表:
@不愛寫代碼的程序員kk
每年端午節
公司都要發米發油發粽子以示人文關懷
實際上去年發的那一堆還在廚房沒用完
漂泊在外不回家的端午節
連應節的食物都失去了意義
@high到天明的廣告狗翠花
每年端午最難熬
畢竟圍繞“粽”字能做的文章不多了
粽情重意,粽在參與,大局為粽
······
古人過節還要劃個船寫個詩
明明是個好玩的節日
怎么現在大家都只會玩諧音梗呢?
@一只麋鹿的吃貨胖砸
端午節徹底變成粽子節
連賣咖啡的都做起了四不像粽子
但是小時候
奶奶用柴火大鍋煮一夜的粽子
那味道再也找不回來了
@天天瞎說大實話的某白
說到端午節
最有節日氛圍的地方
難道不是朋友圈嗎?
2.端午節只配活在朋友圈?
雖然每個傳統節日,都難逃“不再傳統”的宿命,但對于端午節,吐槽似乎來得格外無情。
也難怪,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中,春節、中秋主打團聚,清明追思先祖,都是和家庭緊密相關的節日,血脈親情,是永遠的羈絆。
小時候的端午節,還有快樂游戲的部分,額頭上用雄黃酒寫個“王”字,頭發、手腕上扎著五彩繩,胸前掛個咸鴨蛋,佩著五彩香囊,雄赳赳氣昂昂的和小伙伴們在街頭巷尾瘋跑······
長大以后,我們連這種簡單的快樂都不復擁有。發個端午問候都要考慮道一聲“快樂“還是”安康“,連粽子都吃得意興闌珊。紀念屈原最好的方式,大概是發條朋友圈“感謝屈原大大送我一天假”。
但,端午節真的只活在朋友圈嗎?
其實有些傳統活動,至今都沒有褪去流行,比如傳承千年的龍舟競渡。
在我國很多地方,龍舟賽都是端午節的重要傳統,延續千年。而且,不同于其他以“家庭團聚”為主題的節日,端午更多強調的是“社區團聚”——賽龍舟,包粽子,互贈雄黃酒,四鄰八鄉,共同慶祝。
3.“圈外”的端午,很精彩
端午劃龍船的民俗,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對賽龍舟最為熱衷的,要數嶺南人。
珠江水系發達,為賽龍舟創造了天然有利條件,而廣府文化中,端午節敬神的對象是水中的龍母,劃龍船敬神酬神,祈求平安,也為賽龍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根基。
廣東人稱賽龍舟為“扒龍船”,是很多人從小玩到大的活動。自1995年廣州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以來,這項活動的規模和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參賽隊伍從廣州本地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隊伍來參賽,傳統的端午節,以這種方式聯系起全世界的華人血脈。
激蕩珠江,風生水起,跟隨父輩、兄弟一起在各個河涌扒龍船的年輕人,也將這段記憶傳承下來——
2019年,南方周末x神武3聯合制作《佳節人間》系列視頻之端午篇,來看龍舟、扒龍船的,有幾十年的朋友故交,有天天見面的父子兄弟、姑嫂妯娌,更有年年不遠萬里趕回國的親友。
一條條龍船,承載的是一代代人,關于端午的美好回憶。
4.走出朋友圈,風生水起過端午
船槳踩著鼓點節奏飛舞,今年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除了一以貫之的傳統,也因為《神武3》的加入而有了不一樣的精彩。四海八方親友相聚,以快樂之名來一場比賽,結束之后坐下來一起慶祝,這一點是賽龍舟活動的精華。更多的年輕人放下手機,走進生活,去感受一個“風生水起”的別樣端午。
今年端午假期恰逢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場活動便是于6月7日至10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嶺南文化閃耀全國盛會,賽龍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能夠不僅僅活在非遺名錄中,而是真正的存在于大家的生活里。
游戲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可以成為生活中的亮點。就像端午,因為有了“扒龍船”,就有了期待,有了回憶,有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