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的漫長謝幕
過去兩年,她走得踉踉蹌蹌,險象環生,最終難逃敗局。因此,值得驚訝的不是她的辭職,而是她怎么現在才辭職?
責任編輯:孫凌宇
過去兩年,她走得踉踉蹌蹌,險象環生,最終難逃敗局。因此,值得驚訝的不是她的辭職,而是她怎么現在才辭職?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16期)
5月24日,在脫歐困局里掙扎了兩年多的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站在首相府唐寧街10號的門前,宣讀了簡短的辭職聲明,回顧了自己的首相生涯,她承認“我傾盡全力,說服議員支持脫歐協議,遺憾的是,我還是沒能成功說服他們”,因此決定在6月7日辭職。最后,梅哽咽著說出“為國家效力九死不悔”,之后就轉身進入了唐寧街10號,并未回頭。
梅的辭職,固然悲情,卻說不上意外。2016年7月英國公投宣布脫歐,這一結果震驚了世界,首相卡梅倫隨即引咎辭職,梅在7月13日接任后,其主要任務就是讓英國順利完成脫歐。應該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梅本人是留歐派,脫歐違背她的理念,卻不得不承擔起來,人神交戰是免不了的。其次,梅是技術官僚出身,雖然衣著華麗,不落俗套,性格上卻是中規中矩,缺乏一言九鼎、縱橫捭闔的領袖氣質,既不能團結眾人,也無法讓他們屈從,閣僚一個個離她而去,局面漸漸不可收拾。
更根本的是,脫歐公投當初以52%的微弱優勢通過,說明英國社會在這 個問題上并沒有共識。近三年來,英國社會圍繞著這一問題的撕裂變得越來越嚴重,人們的立場越來越南轅北轍。對這一局面的形成,特蕾莎·梅難辭其咎,她沒能疏導和凝聚民意,身段不夠柔軟,但另一方面,形勢比人強,面對亂成一鍋粥的局面,誰在臺上也難說能比她做得更好。也正因為競爭者有畏難情緒,特蕾莎·梅的首相生涯才延續了這么久。事實上,自她2017年6月貿然宣布大選導致保守黨失去下院多數議席那一刻起,她的首相生涯就進入了倒計時。過去兩年,她走得踉踉蹌蹌,險象環生,最終難逃敗局。因此,值得驚訝的不是她的辭職,而是她怎么現在才辭職?
特蕾莎·梅是英國的第二位女首相,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第一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相比,梅顯然要平庸很多,脫歐這樣一件偏技術層面的事情,她都沒有辦好。英國歷史上偉人頻出,每到重大歷史時刻,都有人應運而生挽救危局,然而,面對脫歐這樣一個歷史轉折時刻,英國領導人的表現卻讓人如此失望。在這樣匱乏的領導力之下,左右為難的脫歐進程,恐怕要以最糟糕的無協議脫歐告終。
三個錯誤
62歲的特蕾莎·梅畢業于精英輩出的牛津大學,1986年就開始從政,曾經是保守黨的首位女主席,擔任過六年多的內政大臣,從政經驗不可謂不豐富,也一直備受贊譽。但一開始擔任首相,她就動作變形,昏招迭出。事實證明,她作為一個下屬是稱職優秀的,但不適合承擔首相那么重大的責任。這也是彼得定律的一個范例:每個人都會被晉升到無法勝任的位子上去。
特蕾莎·梅犯的第一個錯誤是貿然舉行大選??穫?016年7月因為脫歐引咎辭職時,剛剛率領保守黨在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