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77級 難以復制的一代傳奇
從42年前的社會剪影,管窺恢復高考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
發自:北京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第86期)
2019高考已經結束,在考生等待分數出爐、謀劃如何填報志愿的時間里,我們推送這篇首發于本刊2007年《高考三十年》封面專題里的文章,從42年前的社會剪影,管窺恢復高考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
1977級北大文學、新聞兩個專業的學生當時在校園出盡風頭,“文學專業都是作家、詩人,飛揚跋扈,走出來臉都朝天看。新聞專業每個人都整得像世界各大通訊社的大記者?!?/p>
1978年春,北京大學迎來恢復高考后錄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8年春,18歲的北京姑娘查建英推著自行車站在北大南門外,望著校門上“北京大學”4個字愣了愣神兒。
“特想掐自己一下?!被貞浧?9年前的那一天,查建英爽朗地笑出了聲兒,“感覺自己前一天還在地里干活呢,怎么第二天就成大學生了,還是北大!”
29歲的楊迎明沒有她這么好的心情,鎖上家門的時候,他甚至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苦惱。
恢復高考前,他已經在北京市文化局工作兩年,成了家,還有了一個女兒。
“高考只是試一試,沒想到真考上了,通知書下來的時候,覺得這是一件挺麻煩的事兒,生活的慣性一下子被打破了?!?/p>
身材高大的他拎著簡單的行李走進32號宿舍樓,發現自己所在的班級絕大多數都是北京人,大家很快熟絡起來。
葛兆光一覺醒來,就先聽到了走廊里咋咋呼呼的北京話。
他坐在床上發了一會呆,定睛看了一眼周遭,誰也不認識。
他是前一天晚上從北京站被學校直接拉到32號樓的。
一個人從貴州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咣啷咣啷的火車上,老母親手捧著錄取通知書欣喜若狂的樣子總在眼前浮現。
如今,自己真的已經到了這個將要改變命運的地方。
“但是未來究竟會怎樣,在哪里,那時候并不清楚?!?/p>
在北大讀書期間的查建英 圖 / 受訪者提供
高考
他們的入學檔案上都寫著北京大學中文系77級,但分屬于3個不同專業,查建英是文學專業,楊迎明是新聞專業,葛兆光則是古典文獻專業。
1977年冬,關閉10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全國共有570萬考生參加冬季高考,其中絕大多數考生報考了文科,北京大學中文系是這些考生心中的太陽。
《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是當年高考的作文題目,對于查建英他們這些考生來說,那一年他們的確是在“戰斗”。
查建英在京郊中阿人民友好公社下辛堡村二隊插隊,“曬得特別黑,完全像村里人一樣了”,農忙的時候,天不亮就起來,在地里一直干到什么都看不見才收工。
“膠鞋被鐮刀砍破了好幾次,機械勞動,人都木了,腳趾頭割破了都意識不到。
”最累的時候,她連續幾個月不來例假。
葛兆光“戰斗”在貴州,在一個小縣城的供銷社當工人,常常下鄉跑收購。
1977年秋天,他從收音機里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直到忙完秋收采購,從鄉下回到縣城,才得到確認,“真的要恢復高考了!”
他60年代初跟隨父母從外貿部下放到貴州,“一家人的生活境況很差。
那個年代沒有人對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憧憬”,恢復高考,像是晦暗人生里照進一道光。
“也沒敢抱太大希望,我只念完了初中,差得太多了!”
填報志愿的時候,十幾歲的查建英只想念自己喜歡的專業,“我就想當作家,3個志愿,我都填跟這個職業相關的。
”于是她填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
葛兆光時年27歲,明白人生可能已沒有太多機會,“數理化完全補不上來,只能學文科,能上北大中文系當然最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