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不愛紅妝
發自:南方周末
每人每天有2/3的時間待在建筑物里,生活或討生活。然而,人們并未在第一時間覺察,到底該選擇怎樣的建筑。
1. Green is the new sexy
圍觀了一番關于“垃圾分類該不該強制”的網絡論戰,生活在某一線城市的白領張巖忍不住評論“環保自覺,人人有責”,然后起身把香蕉皮和外賣盒分開兩個袋子裝好,拎下了樓,這是他周末唯一的“室外活動”。
從購置節能電器到單車出行,從精簡衣櫥到垃圾分類,張巖推崇“低碳生活方式”,在朋友圈樹起“當代環保自覺”的大旗,獲贊數一路高飚。
垃圾分類成為時下熱議話題,然而,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待在建筑物里的現代都市人,對建筑物本身的的能源消耗,卻很少會主動關注。
2.看到“天然的好處”
年幼時期的探索,有時候年長了才會懂得。2005年,69歲的鄭崇華到德國參訪綠色建筑,才忽然讀懂了小時候的那些觀察。
臺達電子創始人鄭崇華從小生活在福建北部的建甌,回憶起幼時時光,不乏充滿好奇心的探索。他觀察大人們怎么駕牛耕田、如何插秧種稻,發現墻壁的磚頭是用黃泥和稻草做成。而印象更深的是,外祖父家大廳的天花板很高,墻壁不僅厚,內層的磚頭之間還保留了一層空隙。
原來,幼時觀察到的那層空隙,是在墻體與墻面之間創造了一個“空氣層”,能夠幫助建筑隔熱或隔冷;黏土和稻桿的混合相當于“復合材料”,能夠使墻體兼具防潮功能。
(傳統建筑也蘊含許多環保節能巧思)
科技進步使得居住環境的選擇更為自由,人們似乎也忘記了“陽光好過燈光”“涼風好過冷氣機”。在鄭崇華看來,“綠色建筑是以天然的好處為主,人造的為輔?!?/p>
高屋頂可以促進通風、漏斗形的天窗是為了加強采光等建筑原理。用連結代替阻隔,用最自然的方式為居住者提供舒適的生活,是藏在老建筑里的綠智慧。
綠色建筑勾連了當下和童年。1970年代,臺達以電視元器件起家,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電源供應器廠商之一。到了2000年,伴隨臺灣地區制造業與電子業蓬勃發展,臺達在電子制造業逐漸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受限于臺灣地區的供電吃緊和國際石油危機,鄭崇華意識到能源議題的緊迫性,決心帶領臺達邁入環保領域。
綠色建筑正是抓手之一。
數據顯示,建筑物的能源消耗約占全球終端能源使用量的1/3,有很大的節能潛力。而通過技術、設計及使用習慣的改變,可以降低新建筑90%、舊建筑75%的能源使用。
巴林世貿中心,塔樓之間安裝了3臺水平軸發電風車(視覺中國/圖)
2005年,臺灣綠色建筑標準EEWH起草人、成功大學建筑系教授林憲德到臺達演講,鄭崇華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方向——以綠色建筑為道,以智能化賦予更舒適的人居價值,讓臺達“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落地。
2. 你們是不是專門蓋房子的?
“有人問我,你們是不是專門蓋房子的?我說不是的,臺達是做電子的公司,跟建筑這些完全不相關?!编嵆缛A說。
外界的誤解源于臺達批量的綠色建筑。
如果將一張紙反復對折后自然展開,便會發現紙張不僅可以穩穩豎立,還能在陽光照射下自然形成錯落的陰影。這種折紙般的遮陽結構,正是臺達臺南廠最搶眼的外形特色。
(臺達臺南廠一期,折紙外形的綠色建筑)
2006年,臺南廠作為臺灣第一棟綠色建筑廠辦大樓順利建成,這個帶有“被動式”節能設計思維的建筑在啟用后的第一年,就迎來超過2000名專家學者參訪,成為臺灣綠色廠區的啟蒙地。
在林憲德的規劃下,臺南廠建設前期設計時充分考慮氣候與自然元素,通過“借”天光、“藏”電梯、“截”雨水等空間規劃手法,實現比一般科技廠房節省最高達38%的能源與50%的水資源。
“只要實實在在地把事情做出來,信心就會油然而生?!编嵆缛A說。臺南廠成功之后,臺達把桃園三廠、桃園五廠等所有新廠辦都打造成了綠色建筑。如今,臺達已自建和捐建綠色建筑27棟,包括上海研發大樓、北京辦公大樓、美洲區總部大樓、泰國五廠等。
(獲LEED白金級認證的臺達上海研發大樓)
新的建筑容易落實節能環保的理念,但既有建筑是否有機會增添綠意、煥然新生?
高票答案是“比重建還難”。如果舊建筑屬于被政府列管的文史建筑,翻修過程必然要經過諸多管理部門的審核與監管,程序繁復。即便只是普通舊建筑,還需考慮不影響建筑內部人們的正常工作、生活。
臺達決定試一試。
不僅把自己的工廠改造成綠色建筑,臺達還為老建筑翻新。
臺中一中校史館創建于1915年,前身是第一中學講堂,曾是“老破舊”——密不透風、充滿霉味并需要靠大量使用空調降溫。2015年,臺中一中百年校慶之際,感念在此生活經歷的鄭崇華委請建筑團隊,活用原有的綠色建筑設計概念重新規劃和修復校史館。歷時四年,臺灣首座經計算并公布“碳足跡”的節能歷史建筑。
(煥然一新、友好低碳的臺中一中校史館)
行動本身便是對理念的訴說。從環保自覺到推廣理念,臺達自認解決環保問題不能僅憑一己之力,還需汲取并聯合更加廣泛的力量。
自2006年起,臺達攜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主辦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累計舉辦了7屆,共吸引90余個國家,6564個設計團隊參賽。競賽中的作品不只是紙上的設計圖,有4組獲獎作品已落實建設,成為了可居的建筑實體,包括四川綿陽市臺達陽光小學、四川龍門鄉臺達陽光初級中學、青海日月山下的24個莊廓,以及最新落成的江蘇吳江市中達低碳示范住宅。
(中達低碳住宅,粉墻黛瓦的垂直村落)
3. “從搖籃到搖籃”的全生命周期思維
巧思之余,推廣綠色建筑很大程度上面臨“造價”與“實際能耗”的考驗。
在行銷市場上,綠色建筑起初被劃為“高價豪宅”。一方面,成本控制受建材供應的制約,從全生命周期考慮,建筑物在完成后還需負擔能源支出與維護;另一方面,一旦在使用壽命之后變為建筑垃圾,所造成的材料損耗及對建筑周圍的環境影響更甚。
對此,臺達發言人周志宏認為,在建筑設計之初就應考慮到再回收利用。
2013年,臺達參展臺灣燈會時,設計推出了一個高10米、幅寬70米,270度環形曲面,宛如一條拋灑而出的水袖舒展而立,名為“永續之環”。燈會之后,如何永續?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美好祈福的寓意在展后回收中再次展現:主體部分的鋼竹結構被運到臺東一所小學作為操場重建的基底;LED燈捐至臺中科博館,為館中的植物園、溫室等做夜間照明;幕布被做成了環保袋;原本用來放置投影機的鸚鵡螺甚至被設計裝飾成了時空膠囊,可供體驗。
“從搖籃到搖籃”的全生命周期思維,正是貫徹了永續發展的理念。而在綠色低能耗建筑市場上,臺達再次領先一步?!拔锫摼W應用會為傳統建筑管理方法帶來革新,為建筑物提升運營效能打開更大的空間,進而更節能低碳?!?/p>
因此,臺達正在將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各系統作技術融合,借由系統間的無縫式互動進而創造更大的節能效益,提供兼顧舒適、健康的空間。
↑掃碼關注后觀看微電影↑
了解更多關于臺達綠建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