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秘密:揭開貿易“逆差”之謎

過去多年來,國家間的經貿合作不僅實現了“共贏”,同時也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責任編輯:肖華 陳斌

當地時間2018年7月5日,美國佐治亞州薩凡納港,一名港口龍門吊操作員沿著臺階爬上駕駛室,準備開始工作。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13日《南方周末》)

過去多年來,國家間的經貿合作不僅實現了“共贏”,同時也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近期來,“逆差”卻成為屢屢出現的一個名詞,并攪動著國際風云變幻。

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數十年來一直保持巨額貿易逆差,而由此形成的國際經濟大循環更是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貿易逆差究竟是什么?美國貿易為何注定會有逆差?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是什么?貿易中究竟是吃虧還是獲利?我們將一一進行分析。

從順差到逆差

在對外貿易中,一定時期內(通常是按年計算)如果一國的進口額大于出口額,稱為入超,即存在貿易逆差。

美國貿易逆差由來已久。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基本均發生在美國本土以外,美國保持了工業體系的完整。戰后初期,由于其他國家不論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國民經濟體系均遭受了戰爭的嚴重摧殘,而只能從美國進口,美國為此享有貿易出超。

冷戰背景下,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支持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經濟重建。在該計劃下,西歐各國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多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

然而,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在海外駐軍并大肆采購,加之歐洲、日本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下經濟乘勢而起、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強,美國貿易順差急劇下降。到1967年,美國貿易順差與GDP之比已由1940年代末的約2%降至0附近。此后一個時期,美國貿易不論盈余還是赤字,與GDP之比均在1%以內。

受石油危機、油價飆升影響,自1976年起美國轉為貿易持續逆差,且逆差與GDP之比逐漸攀升,最高達到6%以上(見圖1)。石油貿易逆差是美國貿易赤字的重要來源,一度占到美國貿易總逆差的三四成甚至一半還多(見圖2)。截至2018年,戰后七十余年間,美國有52個年份貿易呈現逆差。

(梁淑怡/圖)

(梁淑怡/圖)

美國人花錢太多儲蓄太少

美國貿易長期入超不是周期性問題,而是結構性原因所致:

一是國內過度消費而儲蓄不足。從支出法看,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構成中,投資率基本穩定在20%左右,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消費率則持續攀升,由1948~1975年的平均為77.0%升至2009~2018年的83.1%,令凈出口的貢獻率由正轉負且缺口逐步擴大(見表1)。

(梁淑怡/圖)

過度消費導致凈儲蓄率(即凈儲蓄與國民總收入之比)大幅降低,甚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這種下降趨勢依然延續。分部門看,主要是因為政府部門負儲蓄率進一步擴大(見表2)。

(梁淑怡/圖)

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截至2018年末,美國的宏觀杠桿率為249.4%,較2008年底上升了14.6個百分點;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杠桿率分別為74.4%、76.3%和98.7%,較2008年底分別上升1.8、下降19.6和上升32.4個百分點(見圖3)。

(梁淑怡/圖)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又被稱為全球經濟失衡的危機,逆差國增加儲蓄、順差國增加消費是二十國集團(G20)給全球經濟再平衡開出的藥方。

然而,危機十年后,美國低儲蓄狀況并未扭轉,政府部門加杠桿、私人部門降杠桿或穩杠桿,宏觀杠桿率總體不降反升,貿易赤字與財政赤字并存的“孿生赤字”(twin deficits)揮之不去。2009~2018年,美國貿易赤字與GDP之比平均為4.5%,略低于2000~2008年平均為5.5%的水平,卻遠高于1990年代平均2.4%的水平(見表2)。

不是從這個國家進口

就是從那個國家進口

第二,國內產業的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