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暴力發生時,大腦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攻擊行為通常具有很大風險,而且由特定的神經回路負責??茖W家已經開展了大量動物和人類試驗,試圖揭開我們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以及大腦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責任編輯:朱力遠
攻擊行為通常具有很大風險,而且由特定的神經回路負責??茖W家已經開展了大量動物和人類試驗,試圖揭開我們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以及大腦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有暴力行為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大腦異常。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13日《南方周末》)
2017年,在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酒店32樓上,一名槍手用步槍向在場群眾射出了1000發子彈,這一事件造成58人死亡,869人受傷。這名槍手在犯罪現場自殺,隨后他的大腦被運往斯坦福大學??茖W家試圖分析這顆大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這起惡性事件。
科學家能從這名罪犯的大腦中發現什么嗎?事實上,確實有很多內容將被科學家發現。雖然目前還沒有針對殺人行為的遺傳學測試,但研究有這類行為的人的大腦,可以讓我們深入地了解大腦是如何控制暴力行為的。
在自然界中,生理上的暴力行為(甚至包括致命行為)屬于適者生存法則的核心策略,所有的動物都會演化出特定的神經回路來執行和控制攻擊性行為。實際上,現在我們已經在技術上有能力找到控制憤怒和攻擊行為的神經回路。
由于倫理問題,大部分與暴力行為相關的神經科學研究都是在動物中展開的。將動物研究中的術語應用到人類行為的時候必須很謹慎,盡管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中的暴力行為存在明顯相似的地方。
攻擊行為的神經回路
發起暴力行為一般是很危險的,不過在我們執行暴力動作之前,廣泛分布在大腦的各個區域的相關神經回路就已經被激活了。為了更好地從大腦結構上理解攻擊行為,我們可以進行一個類比,比如大腦和蘑菇是非常相似的。在蘑菇表面有一層很薄的膜,這其實就相當于大腦皮層。雖然大腦皮層幾乎只有三毫米厚,但它卻是高級認知功能的核心區域。當然,大腦皮層也在動物攻擊行為中具有關鍵作用。
杏仁核,是在大腦皮層下方的一個神經結構,它能迅速處理感覺信息,尤其是與潛在威脅相關的輸入信息。這一區域相當于蘑菇柄的頂端,杏仁核連接并處理著大腦皮層和下丘腦之間的信息。
下丘腦,位于丘腦溝以下,形成第三腦室下部的側壁和底部。它是神經中樞,邊緣系統、網狀結構的重要聯系點,垂體內分泌系統的激發處。位置在相當于蘑菇柄頂端的位置,該區域負責控制無意識的身體功能,比如呼吸、睡眠、注意力等過程,并釋放激素到腦垂體。下丘腦也是感受情緒并發起攻擊行為的區域。
腦干,類似于蘑菇柄,是大腦連接脊髓的區域,負責在兩者之間傳遞信息。此外,我們還要知道人類大腦對稱地分成了左右兩個半球。以杏仁核為例,大腦的左右半球各存在一個杏仁核。
正因為大腦存在多個控制攻擊行為的腦區,大腦可以根據情況采取迅速或者緩慢的方式應對危險。緩慢應對需要的思考時間比較多,同時處理過程也相對復雜,前額葉皮層在這種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巴西圣保羅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西蒙娜·莫塔(Simone Motta)和同事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們熟悉的“熊媽媽”反應(對幼崽的強烈保護行為),也存在于其他動物中。
科學家發現,在雌性大鼠和幼崽的領地被雄性大鼠入侵時,雌鼠會發起攻擊行為。研究人員用顯微鏡觀察了雌性大鼠的下丘腦,他們在下丘腦的攻擊腦區發現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