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明星科技公司:
“這本質上是因為一級市場資金充裕,但是很多項目經不起商業邏輯的考驗,所以一上市就容易‘見光死’?!?/blockquote>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瑞幸咖啡在首家門店開始試營業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上市,被稱作“狂奔式”IPO。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13日《南方周末》)
2019年一季度,10家科技公司合計虧損人民幣60億元,2018全年共虧256億。
現在,IPO也不是融資的終點。有的公司在上市之后仍然缺錢,只能再去資本市場融資。
“這本質上是因為一級市場資金充裕,但是很多項目經不起商業邏輯的考驗,所以一上市就容易‘見光死’?!?/p>
2019年5月,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先后發布了2018年財報和2019年一季度財報,南方周末記者細讀了其中10家自2018年上市的科技公司財報,發現它們具有鮮明的共性:
成立時間短、上市速度快、客戶體量大,但是不賺錢——2019年一季度,它們合計虧損人民幣60億元,2018全年共虧256億。10家中僅有3家盈利,其中一家還是因為理財和地產投資。
這批明星科技公司的產生塑造了中國經濟的新生態,并且因為“燒錢”數百億,惠澤了中國互聯網網民,但它們盈利甚至反哺實體經濟的能力正在經受質疑。資本市場也不是最終歸宿,因為盈利模式堪憂,它們大多已經跌破股票發行價。
人們開始重新思考這些明星科技公司的價值?!督洕鷮W人》雜志在2019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揶揄:數以百萬的用戶、酷炫的品牌、魅力十足的創始人,最近的明星科技公司擁有一切——除了通向高額利潤的路。
它們誕生的土壤是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和云計算的出現,創造了移動互聯的新世界。谷歌、臉書、阿里巴巴、騰訊這幾家超級明星公司的出現激發了人們的野心,似乎自然壟斷、高利潤、輕資產、少監管,共同指向了無盡財富的秘訣。一時間,這個模式被應用到盡可能多的行業,大量資本涌入,促使它們“顛覆傳統”。
六年前,美國共有這樣的科技企業39家,與1990年代末期的網站前輩不同,它們沒有急于沖向股票市場,而是能夠私下籌集數額驚人的資金,從而規避公開上市后帶來的嚴格監管。
但是中國的明星科技公司激進很多,這些公司不僅快速籌集數額驚人的資金,還以最快速度沖上股票市場。
狂奔上市
南方周末記者選擇的觀察樣本是,2019年在美股上市的瑞幸咖啡(Nasdaq:LK)、新氧(Nasdaq:SY)、如涵控股(Nasdaq:RUHN)、云集(Nasdaq:YJ);2018年在港股和美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