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虛烏有的“節儉悖論”
如果人人都節儉,比如,所有人的儲蓄率由40%提高到60%,那么,人們就可以相互交易60%的資本品,讓工作更輕松,產出更高
責任編輯:陳斌
節儉并沒有否定消費的意義。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目的,而節儉,則是讓人們以更低的成本消費更多的商品的有效手段。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13日《南方周末》)
如果人人都節儉,比如,所有人的儲蓄率由40%提高到60%,那么,人們就可以相互交易60%的資本品,讓工作更輕松,產出更高
如果要列舉影響深廣的謬誤,“節儉悖論”起碼可以列名前三。
這個悖論是說,如果人人都節儉,減少消費,那么,人們生產的東西就會賣不出去,企業會倒閉,經濟會蕭條。這個說法因為符合人們的直覺思維,從而被很多人接受。主流經濟學界的絕大部分學者接受,普通人更是不假思索就接受。它在政策制定中,也有巨大的影響。一旦經濟不振,或某個行業下滑,“刺激消費”往往被會祭出。
然而,“人人節儉導致東西賣不出去”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