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的秘密書架:影響我的那些書
我一直有個陋見,會不會讀書,主要看知不知道作者。因為從小就看家里訂的《參考消息》,記外國人繁冗的姓名幾乎成了一種特長,但真正去關注作者,卻覺悟得相當晚。
責任編輯:劉小磊
我一直有個陋見,會不會讀書,主要看知不知道作者。因為從小就看家里訂的《參考消息》,記外國人繁冗的姓名幾乎成了一種特長,但真正去關注作者,卻覺悟得相當晚。
尤小立是蘇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他最近的一部著作是《胡適之〈說儒〉內外——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
人生處在變化過程之中,很難說哪些書會成為影響一生的書,準確的說法也許應該是,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偶遇的那本書恰好又與此時此刻的興趣相契合,這時候人與書的邂逅才會產生“人生的意義”。
我一直有個陋見,會不會讀書,主要看知不知道作者。因為從小就看家里訂的《參考消息》,記外國人繁冗的姓名幾乎成了一種特長,但真正去關注作者,卻覺悟得相當晚。
一、與海明威的偶遇
1982年7月高考剛結束,我讀的是父親作為獎勵專門為我借閱的《第三帝國的興亡》。當時此書尚為“內部發行”,父親拿著三卷本的書展示在我面前時,臉上神秘的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進入大學讀書后,我開始也是關注世界政治的,但很快就轉了向,陰差陽錯地讀起了外國小說。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就屬于偶遇,也是頭一次持續地關注一名作家。
海明威本人生活上的特立獨行也是基于省略,他無意內外通吃,成為“人生的贏家
最先閱讀的是《喪鐘為誰而鳴》,接著是《海明威短篇小說選》《永別了,武器》。
作為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代,海明威自然是反戰的。他的小說的意義也與此有關。戰爭文學由此正式轉向,由原來的宏大場面、整體性的描摹,轉向了個人與戰爭的關系。戰爭的正義性被消解,戰爭中沒有了英雄,只有被傷害的人性。這個路徑決定了以后的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文學的走向。我不想在這里說,整個的20世紀西方文學史都是如此,但這之后的著名戰爭小說,比如諾曼·梅勒的《祼者與死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