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最終歸宿,才不會隨便寫遺囑
“體驗過身體不適的痛苦嗎?”
“你考慮過死后捐獻器官嗎?”
“人活在世上究竟是為什么?”
“如何看待遺棄老人的行為?”
胡宜安把思考題投影在大屏幕上,字體加粗,學生們則大多正低著頭,關注手機上的游戲《王者榮耀》或淘寶。死亡離十八九歲的學生相當遙遠,“痛苦”“捐獻器官”甚至“活著為了什么”并不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
責任編輯:宋宇
死亡離十八九歲的學生相當遙遠,“痛苦”“捐獻器官”甚至“活著為了什么”并不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圖為一家醫院里,一名護士走進生死邊緣的重癥監護室。
“體驗過身體不適的痛苦嗎?”
“你考慮過死后捐獻器官嗎?”
“人活在世上究竟是為什么?”
“如何看待遺棄老人的行為?”
胡宜安把思考題投影在大屏幕上,字體加粗,學生們則大多正低著頭,關注手機上的游戲《王者榮耀》或淘寶。死亡離十八九歲的學生相當遙遠,“痛苦”“捐獻器官”甚至“活著為了什么”并不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
胡宜安是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他開設的選修課“生死學”意外成了“網紅課”。每學期原定150人上課,選課人數常常超標,需要附加一輪抽簽。
在中國傳統中,死亡有諸多代稱,如去世、逝世、駕鶴西游、駕崩等?!八劳觥眱蓚€字似乎很難直接說出口,仿佛說了就會遇到這種厄運”。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王云嶺注意到,中國文化長久以來存在對死亡的避諱。
王云嶺開設“死亡文化與死亡教育”課13年了;胡宜安的“生死學”更久,講授了十九年。中國的死亡教育,已經探索了30多年。
死亡教育發端于美國。1955年,詩人T.S·艾略特提出死亡教育與性教育同樣有必要。1970年代,美國開設死亡教育相關課程的學校達到了165所。1974年,美國中學程度以上的死亡教育課有1100門以上。為中國大眾熟知的耶魯大學教授雪萊·卡根的《死亡哲學》公開課,在互聯網上點擊量過億。
依照臺灣學者鈕則誠分析,美國死亡教育的興起與其文化價值取向有關。美國人崇尚年輕、成就、健康、個人主義,但疾病無法因生命科學發展而消除,他們對死亡的焦慮不斷增加,死亡教育由此產生。
中國死亡教育的探索亦自臺灣起步。美籍華裔學者傅偉勛將死亡教育發展為生死教育,提出“生與死構成不可分離的一體兩面”。1992年,楊國樞和余德慧等人在臺灣大學開設選修課“生死的探索”,因擔心學生忌諱死亡,只安排了30人的小教室。沒想到第一堂課教室就擠滿了,不得不換到300人的大教室上課。1994年,臺北市兩位成績優異的高中女生自殺,推動了臺灣社會對生死教育的重視,目前高中生有相關的課業要求。
中國大陸生死學研究開始,與首例安樂死案件有關。
1986年,陜西漢中人王明成幫助身患絕癥的母親夏素文實施“安樂死”,被檢察機關以故意殺人罪提起公訴,先后關押1年零3個月。1992年,王明成無罪釋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