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跑贏地震波之后

36秒,意味著他可以從容地在調度室發出指令,通知運行線路駕駛員,將地鐵列車的自動模式改為手動模式,同時加強瞭望。

責任編輯:吳筱羽 錢昊平

2019年6月19日,長寧縣雙河鎮葡萄村,李澤權站在被地震毀壞的房子前。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20日《南方周末》)

在最早擁有地震預警系統的日本,面向公眾的系統被命名為“緊急地震速報”。

36秒,意味著他可以從容地在調度室發出指令,通知運行線路駕駛員,將地鐵列車的自動模式改為手動模式,同時加強瞭望。

張超家的電視畫面突然變灰,緊接著跳出三行字,他只記得兩個信息:“5.8級地震”“注意避險”。

這是張超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信息,他以為是正在觀看的電影《沖出亞馬遜》中的單幅影像。

不到10秒,頭頂的吊燈開始劇烈搖晃。張超又瞥了一眼電視,“5.8”已經變成了“6.1”。他才反應過來:這真是預警信息。

距張超家所在的四川宜賓筠連縣城不到90公里,長寧縣已陷入混亂。據事后中國地震臺網發出的通知,2019年6月17日22:55,四川宜賓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

不幸的是,長寧縣所處位置被稱為預警“盲區”。生活在“盲區”里的人,預警沒有任何作用。用這套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主要研發人王暾的話來說,“大概離震中21公里之內的預警就為零?!?/p>

“盲區”成為ICL系統受質疑的“軟肋”之一。從已有的資料來看,ICL預警系統的名字、發布渠道、減災效用都存有爭議。

這是一個高度專業的領域。從2011年正式運用伊始,ICL預警系統就曾受業內質疑,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支持。而6月17日深夜發生的宜賓地震,更讓王暾和他團隊研發的ICL系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當然,王暾拒絕這些質疑。無論在訪談還是微博上,他頻繁呼吁,全國地震區開通電視、手機地震預警服務。

名字:預警還是速報?

無論叫什么名字,這種方式都不能神化。

對公眾而言,“地震預警”仍是一個新事物,盡管它已在四川悄然運行多年。早在2011年,汶川大地震中受損嚴重的汶川和北川就成為王暾預警研究的重要試驗地。

王暾原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物理學博士,在2008年以前,他從未研究過與地震有關的問題。2008年他受汶川地震所動,回國從事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究。

2018年6月18日,王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1年4月,他所研發的地震系統首次成功預警——那是一場發生在汶川的3.0級左右的地震。此后的宣傳均稱,這次預警使中國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后的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所謂地震預警系統,指大震發生后,搶在災害形成之前發出警告。整個系統依托震中周圍密集的臺網點,識取信息,快速評估地震發生后初級信息,利用地震縱波快于橫波以及電磁波快于地震波產生的時間差,達到預警目的。

王暾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在地震預警領域的每一步,都代表了我們國家在地震預警領域的每一步?!?/p>

但在部分地震預警專業人士眼中,地震預警的名字容易讓人產生混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