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聯合國”北京語言大學

在某種程度上,北京語言學校就是中國的縮影,曾經保守、封閉、單純,現在進步、開放,卻也和中國一樣更加復雜,更加經世致用。

北京·今天  高校

在校生11000余人,外國學生5000多名——在過去的46年間,很少有一所高校能夠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感知中國政經的脈動

三代
1961年,李億民從東北師大中文系畢業,隨后被抽調入京,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法語,成為“國家出國漢語儲備師資”第一批30名學員之一。

“儲備師資”是奉總理周恩來指示,學員都來自全國各知名高校的中文系,交由北外代培英法西等“媒介語”,從1961年到1964年,一共“儲備”了128人,這批人后來被稱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國家隊”,并被陸續派出,兩三年回國后基本都留在了剛成立的北京語言學院。

1971年,“國家隊”一度被“搶”到北京市高教局,“后來是陳(毅)老總發話:‘他們是人才,不能走。’才讓我們回的北京語言學校。”然而時值文革,北京語言學校已遭停課,“國家隊”便到留守處編教材。連同更早一些的一批老北大人,他們成為了北京語言學校對外漢語教學傳統的重要源流。

1973年,北京語言學校復校,由北外西院遷至五道口。

大規模往歐美派遣漢語老師,要等到1978年中美建交后,在此之前,能去的只有法國。

1973—1976年,李億民在巴黎第三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任教,“他們對中國是真的好奇和喜歡,功利目的不明顯,特別是夜課,很多人下了班,買個三明治,坐著地鐵就來聽課了。最多的時候,中文系有1800人。”

法國政府按照法國工資標準給老師們發工資,“一手從銀行取出法郎,一手就交給了大使館”,中國補貼的標準是40元/月。“買摞手紙都不夠,”李億民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