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 | 羅宋面包
似乎一談“左聯”就扯上海虹口。但事實正如此,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就坐落在虹口區多倫路,太多的左翼作家當年也居住虹口。
責任編輯:朱又可
伊娜則用她的羅宋湯征服了鄰里。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
似乎一談“左聯”就扯上海虹口。但事實正如此,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就坐落在虹口區多倫路,太多的左翼作家當年也居住虹口。
殊不知“虹口”其實是個訛寫,本來有條河道叫“沙洪”,在今虹口大名路附近注入黃浦江,叫“沙洪口”,簡稱“洪口”,時間一長,也許出于美的追求,居然被訛成了“虹口”。
自從我的養父母從盧灣區的局門路搬來虹口區旅順路、馬廠路附近后,虹口也就成了我少年時最常逗留之處,它曾經被訛稱為日租界,其實是沒有的事,它屬于公共租界,以前只是日本人的居住特別密集而已。
豈只是日本人多,俄國人也不少,白俄難民舊稱“羅宋癟三”。
為什么叫“羅宋癟三”呢,說來稍稍話長。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后,大批貴族、軍官及其家屬流亡到中國,他們被稱為白俄或羅宋。當時的上海就聚集了大量的羅宋人,最高峰時達五萬多人,大都散住在蘇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區和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路)兩側。他們中兩極分化很嚴重,因為都是倉皇出逃的,到上海后大部分淪落為難民,除了娛樂業外,更多的白俄從事鞋匠、售貨員、理發師、餐館侍者、看門拉門的、廚工等等,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