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報警到打開圍墻
“他們終于記住我了,開始接納我了,不再報警了!這才是社區營造工作的開始?!?br />
“哪里都有沖突,無形的,有形的。不同利益的人群達成一種共識,才是營造的重要性?!?br />
“還是要呼吁居民,用自己的主動性去提升自己的小區,否則居民永遠在等待拆遷?!?/blockquote>責任編輯:汪韜 實習生 彭琪月
社區規劃師和居民一起商議,如何給小區的圍墻開門,讓出行更便利。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
“他們終于記住我了,開始接納我了,不再報警了!這才是社區營造工作的開始?!?/p>
“哪里都有沖突,無形的,有形的。不同利益的人群達成一種共識,才是營造的重要性?!?/p>
“還是要呼吁居民,用自己的主動性去提升自己的小區,否則居民永遠在等待拆遷?!?/p>
作為社區里的“外來人”,何志森最感動的是,在廣州越秀區農林街竹絲崗社區的第三年,一位居民在路上看到他時大聲叫道:“何老師你又來啦!”
“他們終于記住我了,開始接納我了,不再報警了!這才是社區營造工作的開始?!焙沃旧f。何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教師和扉美術館的館長,兩年前回國后發現,很多社區更新項目就像是“低端裝修”的視覺美化工程——綠化、刷墻、鋪路面、統一店牌等。甚至還招來怨氣,比如綠化導致蚊子老鼠多了,新的地磚容易讓老人家滑倒等等。
何志森決定帶著學生在社區做一些不一樣的“改造”。最近幾年,類似的團隊活躍于全國多個社區的公共設施、運動場所、慢行網絡、街角空間等,進行社區營造、城市微更新、社區改造、社區復興……雖沒有明確定義,這群人往往被叫做社區規劃師。
2018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9.58%,這意味著,大開發的城市建設將越來越少,城市進入存量規劃的下半場。
2019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指導意見,倡議居民參與進行環境更新,并明確各地級及以上城市要選擇3-5個不同類型的城鄉社區開展“共同締造”活動試點。
政府大力推動,開發商蠢蠢欲動,但等待居民的響應還需要時間。
上海市楊浦區政立路580弄小區開了一扇小鐵門,開這個門的具體行動,是在居委會的協助下,居民自己商量的結果。
“細小而瑣碎”的改造
臺灣淡江大學建筑系主任黃瑞茂帶學生在新北市淡水鎮做了二十多年社區規劃,他覺得這些項目雖然“都是細小而瑣碎的”,但累積起來卻成為體驗不同風景的路徑。
淡水是個有山坡的城市,最近黃瑞茂帶著不同學科領域的同學調查街區中老人上街購物的行動,記錄老人在坡地路徑上所指出的不方便之處,然后在路徑的邊角上加一些欄桿與座椅。
為了給家長接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