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鐵琴銅劍樓 ——記藏書家瞿鳳起先生的晚年

瞿鳳起先生(1907-1987)逝世已有三十多年了。他是常熟藏書家瞿鏞的后人。瞿家的鐵琴銅劍樓,和聊城楊氏海源閣、歸安陸氏皕宋樓、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瞿氏的藏書,歷一百五六十年然后開始失散,私家收藏,經營時間之長,僅次于范氏天一閣。從瞿家祖上聚書,到鳳起先生為止,算起來,剛好是五代。鳳起先生無子嗣,鐵琴銅劍樓恐怕就從此隨鳳起先生的亡故而變成歷史的陳跡了吧。

責任編輯:劉小磊

瞿鳳起(1907-1987),現代藏書家、古典目錄學家。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

鳳起先生亡故后,我去過一次北京圖書館。在一間展覽室中,我看到老先生他家那張鐵琴。琴沒上弦,靜靜地躺在一個玻璃匣子里。老先生那宏亮的聲音:“虞山之巔,……月白風清之夜……一曲高山流水……聲聞三十里呵……相見太晚了呵……”卻仍在我的耳邊縈回,縈回……

瞿鳳起先生(1907-1987)逝世已有三十多年了。他是常熟藏書家瞿鏞的后人。瞿家的鐵琴銅劍樓,和聊城楊氏海源閣、歸安陸氏皕宋樓、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瞿氏的藏書,歷一百五六十年然后開始失散,私家收藏,經營時間之長,僅次于范氏天一閣。從瞿家祖上聚書,到鳳起先生為止,算起來,剛好是五代。鳳起先生無子嗣,鐵琴銅劍樓恐怕就從此隨鳳起先生的亡故而變成歷史的陳跡了吧。

1985年夏天,我和內人帶著小兒到滬上查閱上海圖書館藏的清初詩文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鳳起先生。往后兩百多個日子里,每隔一星期便去看他。那時,鳳起先生孤身住在鬧市中一間簡陋的斗室里;老伴已于前數年逝世,日常生活靠一個五十多歲、目不識丁的女傭人來打點。又因為兩腿在丙午亂中受傷,不良于行,已有十多年沒有出門了。但每天仍勉力靠雙手將身體從床上挪到書桌旁的藤椅上,堅持一絲不茍地讀書、作文。他不理會外邊的世界,外邊的世界也不來打擾他。

和鳳起先生的交往中,我除了體驗到一般老人的孤單和寂寞之外,還親眼看到一個舊時代的讀書人,如何在一個急劇改變的社會中頑強地堅持手不釋卷的生活;我看到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如何在身心都背負著生活給他的累累傷痕時,仍孜孜不倦地為傳統文化留下火種。

這篇短文,一方面要追述我和鳳起先生之間一段不比尋常的友誼,一方面要把他那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和諄諄勉誘后學的精神記錄下來,作為對鳳起先生的懷念。

〖一〗

1985年在滬上期間,常常在周末和妻兒到蘇州短住。內人的娘家在蘇州,而我則順道去看在那里教書的錢仲聯先生。錢先生和我以前通過信,也見過面,我曾多次向他請教過有關明清之際文學上的問題。那時,我正在整理錢遵王的詩集,也開始對清初人對錢牧齋評價的轉變這一問題發生興趣。錢先生原籍浙江吳興,卻從小在常熟的翁家長大,對虞山的掌故熟而能詳。在一次閑談中,又知道錢先生在抗日戰爭初期隨無錫國專遷到廣西北流任教,我的父親曾在那里跟他念過書。論起行輩來,錢先生應是我的“祖師爺”了。

大約是夏末秋初,錢先生向我提及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流散的往事。并說起瞿家的后人鳳起先生正好住在上海,敦促我找時間去看看他。

關于鐵琴銅劍樓,以前在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中看過一些有關的材料,但印象卻已模糊。瞿鳳起的名字倒并不陌生。廿多年前曾購得他所編的《錢遵王藏書目錄匯編》。但自己對目錄版本之學,本無慧根;鳳起先生的書,雖也跟著我飄洋過海,但卻從未細讀過。因此,雖然自己立意要整理錢遵王的詩集,卻沒有想起鳳起先生這本書來。

錢先生似乎也看出我對他這一建議反應“冷淡”。但他沒多說,移步到書桌前坐下,提筆給我寫了一封介紹函,跟著說:“鳳起先生對牧齋的材料很熟悉,你去看他,對你研究虞山錢家是有幫助的?!苯又终f:“鳳起先生兩腿不良于行,他是從不出門的。你什么時候去,他都會在家。只是他的常熟話不易懂??傻脦€翻譯去?!?/p>

〖二〗

鳳起先生住在北京西路1290號。我和內人按址找去,看見一幢古舊的西式樓房,想是以前租界時代遺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