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不要輕易給洋地名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亂改地名對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會有割裂歷史記憶的危險,因為后人不知道你到底指的是哪里。
責任編輯:邢人儼
葛劍雄認為,地名不只有空間的意義,還有歷史的意義?;春B芬幻挠蓙砭褪菫榱思o念淮海戰役。
(本文首發于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
亂改地名對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會有割裂歷史記憶的危險,因為后人不知道你到底指的是哪里。
近日,海南、河北、廣東等全國多地民政部門列出不規范地名清單,多個建筑物、居民小區等被認定取名不規范,理由包括“怪異難懂”“刻意夸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
其中,海南省民政廳發布的清單顯示,84個地名被查出存在不規范的情況,如維多利亞花園、維也納國際酒店等因崇洋媚外被列入清單。156人文行館、畢弗利別墅等因“怪異難懂”也被列入清單;珊瑚宮殿、帝王花園小區則被指“帶有封建色彩”。
這波從海南蔓延至全國的改地名風潮中,一些做法引起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質疑此舉“矯枉過正”、一刀切、“亂扣帽子”。支持者則認為“貪大求洋”的地名背后是文化不自信、崇洋媚外的表現,改掉此類地名的意義在于提升文化自信。
“一個挺好的想法,如果不能按照令人信服的邏輯推進,那么就容易引發物議沸騰?!?019年6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俠客島”刊發評論認為,在一些民生問題還沒有得到更好解決的情況下,大張旗鼓改名字,很可能會給社會、給老百姓造成一種正事不干、搞表面工程的印象。改名過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誰來承擔?改名的標準是不是合理?這些問題,有待明確。
事實上,對于地名的規范早有先例和相關條例出臺。早在1986年,國務院就出臺了《地名管理條例》,對地名進行初步規范。2016年,民政部曾專門出臺措施,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暨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其中就包括重點清理整治居民區、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橋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營造規范有序的地名環境。2018年12月,六部委印發《民政部等六部(局)關于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的通知》,根據要求,各地在2019年3月前需完成摸底排查并確定擬清理整治的不規范地名清單。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于2019年6月20日發表評論:地名承載一地的歷史、記憶與感情,無論命名或改名,都需審慎穩妥。改名是為歷史糾偏,但也要考慮社會成本,以便民利民為宗旨,可改可不改的不應更改。讓城市地名,留得下傳統,守得住文脈,聽得到百姓心聲。
2019年6月21日,針對此次“地名整改”行動中出現的爭議,民政部回應表示,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是進一步規范地名管理、傳承和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