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中的遙感之憾 突發自然災害考驗中國遙感能力
汶川地震當天,世界上的很多衛星都沒能發揮作用,晚上意大利衛星才運行到上空。日本的陸地觀測衛星盡管裝載著全色立體測繪可見光遙感器和相控陣雷達,但由于當時距離汶川的垂直上空很遠,導致圖片的分辨率低到幾乎不可辨認
責任編輯:朱力遠
中國的遙感專家們剛剛經過了另外一場“奧運會”,這個名為“第21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的會議在本月上旬結束。該會每四年一次,這是它第一次在中國舉行。
會上,中國晉升為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的最高級別會員,另外的四個國家是美國、加拿大、德國和俄羅斯,進入這個行列需要會員國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具有800名以上高級專家。
前不久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也使得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近距離地為公眾所了解。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它們在應對自然災害上的作用。問題是,經過此次地震的洗禮,中國的遙感技術到底如何?
缺乏綜合協調機制
“這讓我們搞遙感的,恨不得打地洞鉆進去。”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溫家寶總理即飛赴災區,飛機上工作的照片顯示,手里拿的還是地圖,不是遙感出的現勢圖。中科院院士、現任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李小文,于5月13日在他的博客上發文感嘆。
不過毫無疑問,此次汶川地震中,中國的遙感工作者,反應是迅速的。一般來說,震后遙感地理信息的提供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提供災前歷史地理信息;中期提供用于災后緊急救援的地理現狀圖;以及后期提供次生災害監測、災后評估和重建的地理信息。
南方周末記者此前報道過,地震發生后,國家測繪部門迅速提供給救災部門各種地圖,并根據遙感存檔資料編制三維影像圖。而當晚,科技部所屬的國家遙感中心亦為國家減災委提供了“北京一號”小衛星的存檔影像。
這時提供的都是震前地理信息。至于最新的災后地理信息,只能求助于遙感衛星和遙感飛機等。
國家測繪局、科技部、國土資源部所屬的航遙中心、中科院遙感所等部門都相應安排了本部門的航拍計劃,國家測繪局和科技部亦組成了航空遙感專家組奔赴災區。
本報記者了解到,汶川地震當天,世界上的很多衛星都沒能發揮作用,晚上意大利衛星才運行到上空。次日,日本的陸地觀測衛星ALOS,盡管裝載著全色立體測繪可見光遙感器和相控陣雷達,但由于當時距離汶川的垂直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